《忠廉大义》㉚“爱民清官仲振履”
发布时间:2021-05-13  来源:梅州市纪委监委  浏览次数:3015   字号:

人物小词典

仲振履(1759—1822),江苏泰州人,字临候,号云江,又号柘庵,别号群玉山木石老。清嘉庆十三年(1808)进士,次年授广东恩平知县,嘉庆十六年(1811)任兴宁知县,嘉庆二十一年(1816)迁任广东东莞知县,后调南澳同知。道光元年(1821)以疾病告归,卒于家。其诗、书、画、曲皆精,著作众多,著有《作吏九规》《秀才秘龠》《虎门揽胜》《咬得菜根堂诗文稿》《家塾迩言》《弃馀稿》《羊城候补曲》《双鸳祠传奇》《冰绡帕传奇》等。

从现有材料来看,历史上所有曾在梅州地区任职的寓宦中,仲振履是难得的一位爱民如子、清廉自持的好官员。他于嘉庆十六年(1811)开始,在兴宁任知县前后有六年时间。六年中,针对当时兴宁社会存在的主要问题,他以俚曲的形式,向兴宁百姓宣导劝诫,并最终合成为《十诫诗》。从这俚曲及其他文字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到仲振履的爱民清官本色。

爱民如子

仲振履的清官本色,首先表现在对百姓的关心爱护上。

例如,在他任职兴宁期间,由于米商的逐利行为,曾经导致兴宁“频年米价苦腾贵”的局面,面对“邻邑不荒我独欠”以及“穷民枵腹难图存”的现状,仲振履忧心如焚。于是,他作俚曲《葵向日》要求米商看在大家都是齐昌(兴宁)耕凿民的份上,对贫寒百姓要有同理心(“在尔虽若分尔我,总是齐昌耕凿民”),要像“葵向日”一样心向本土,首先保证本土百姓的生存需要(“葵向日,庇本根”)。《葵向日》是《十诫诗》的第八首,题注为“戒贩粜也”,是仲振履对当时哄抬米价的商人的劝诫,在诗的最后,他对米商们说:

不然长官腹甚小,图片 粥岂至无饔飧。尔予祝,置勿论,尔予谊,亦弗闻。但愿家家含饴鼓腹乐丰稔,讼狱不兴民气淳。

以上文字用今天的大白话来说,大概意思是:本长官物质要求有限,怎么样也不至于吃不上一口稀饭。所以,你们不用跟我说好话,不用跟我攀交情。我只希望家家都能吃饱,社会安定,民风淳朴。这些文字,可谓义正词严,赤子之心溢于言表。

再如,当时兴宁社会的风水迷信之风横行,人们“往往因争一穴之地,小则废时失业累月经年,大则酿成命案家破人亡。事变已成,犹不知悔。于是,贫者借坟以索诈,富者贪穴以冒侵。愚懦者误听术士而产荡家倾,狡黠者串同讼师而架词捏控”。而人们一旦以争坟纠纷告官,“必控以灭骸,谓其父母之骸骨为人所灭,是罪大恶极,子孙所不共戴天者”,表现出对父母骸骨的极端重视。但另一方面,又盛行毁棺剔骨二次葬的陋俗,即“为子孙者毁其父母之棺,剔其父母之肉,颠倒其父母之骨,而反安之若素”。

面对这种社会陋俗以及因此引起的社会动荡,仲振履先后作《戒争坟洗骸文》及俚曲《六神符》(《十诫诗》之七),一方面以说理的方式劝说群众破除风水迷信及二次葬的陋俗,另一方面则对那些用风水迷信思想煽惑百姓寻仇酿祸的奸猾之徒发出警告 :“至自今后尔惑人,予不尔宥置尔法。”仲振履这种对于移风易俗的努力,可谓苦口婆心,从中亦可体会其悲悯百姓的苦心。

青年聚党横行抗官府,掳人资财子女,他作《拜五祖》劝诫他们“及早回生路”;女子嫌夫贫而与他人出走,他作《枝上花》劝诫他们“不如安分守贫贱,生儿长女光门闾”;标会赌博盛行,他作《销金窟》劝诫人们不要“旷时废业鹜若狂,产荡家倾不知怨”……这些都反映了仲振履作为一个地方官对当地百姓的爱护。

从仲振履留下来的文字看,他确实与当时的封建士大夫有所不同。他的《十诫诗》以俚曲的形式写成。他的《羊城候补曲》是散曲作品。他的《双鸳祠传奇》与《冰绡帕传奇》是戏剧,其中,《冰绡帕传奇》以同僚汪云的故事改编,他还请广州的职业戏班绮春班上演此剧。而前述的这些艺术形式都是封建士大夫所鄙夷而老百姓喜欢的。仲振履一生为官,却能致力于封建士大夫所鄙视的艺术形式的创作,并付诸演出,确属难能可贵,这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他与普通百姓的情感距离是相近的。

清廉自持

49.webp.jpg

仲振履于清嘉庆十三年(1808)考中进士后并没有授实缺。按清制,没有补授实缺的官员在吏部候选后,吏部再汇列呈请分发的官员名单,根据职位、资格、班次,每月抽签一次,分发到某一部或某一省,听候委用。所以,仲振履任知县前,有过一段在广州听候补缺委用的时间。

候补生活的无聊和痛苦,候补期间的生计困难,候补者在衙门内外的人生百态,宪台出场时的骄横架势与威风,随行的胥吏差役歧视候补官的狐假虎威,等等,他有着特别深刻的感受。为此,他以散曲的形式将此段经历记录了下来,形成他的散曲作品——《羊城候补曲》。这组套曲以游戏之笔墨,通过细腻的心理刻画和生动的细节描写,抒发深沉的人生感慨与官场体验,刻画了一个困窘的候补官员形象,把种种官场丑态表现得活灵活现。

正是由于羊城候补期间特殊的官场体验,他特别重视严肃官箴。为官期间,他写有《作吏九规》,还重新刊刻《洗冤录集证》六卷(这是世界上第一部有系统的司法公案检验著作,由宋代宋慈撰,清代王又槐增辑,内附有《作吏要言》及《办案要略》)。同时,他把自己的书斋命名为“咬得菜根堂”。所有的这一切都说明,仲振履有做一个像包拯、海瑞一样的清官的自我期许。

最能表现其清廉自持追求的是其诗《玉壶冰》。《玉壶冰》是其《十诫诗》之最后一首,题注为“长官自诫也”。如果说《十诫诗》的前九首是仲振履针对当时兴宁社会存在的问题向不同阶层的兴宁百姓提出的劝诫,那么《玉壶冰》便是他对兴宁百姓的庄严承诺。《玉壶冰》诗曰:

玉壶冰,未丝弦,直哉惟清古有言。后人依附作箴戒,第一功名不爱钱。朝廷廉俸本宽裕,我亦箪瓢恒晏然。徒守清操未变俗,声闻过情滋愧焉。大吏优容已逾格,尔民爱戴尤缠绵。盗未尽除讼未息,日坐堂皇徒素餐。长官今与尔众约,慎守厥诫无遗愆。家无溺女完骨肉,野不焚殇全性天。田闲暇日宣圣谕,堂上示法悬蒲鞭。岁时伏腊一盅酒,官民同乐太平年。

此诗传达了三层内容:

其一,向兴宁百姓宣告自己的官箴,那就是做清官。不贪赃枉法,只接受朝廷廉俸,过清贫生活(“后人依附作箴戒,第一功名不爱钱。朝廷廉俸本宽裕,我亦箪瓢恒晏然”)。

其二,对自我政绩的评价。认为自己只是做到了清廉自持,但对社会风俗并未带来多大改变(“徒守清操未变俗”),社会上仍然“盗未尽除讼未息”,因此觉得对不起兴宁百姓(“日坐堂皇徒素餐”),对百姓给予他的过情的赞誉爱戴感到惭愧(“声闻过情滋愧焉。大吏优容已逾格,尔民爱戴尤缠绵”)。

其三,与百姓的彼此约定:百姓要禁绝溺女婴及争坟毁骸的现象,长官则施政不扰民,只在农闲之时宣达圣谕政令和执行刑罚(“田闲暇日宣圣谕,堂上示法悬蒲鞭”)。到岁时伏腊,长官与百姓一起参加祭祀,官民同乐。

作为封建官吏,仲振履主动向民众立誓,接受民众监督,其清廉自持的操守,让人感佩。他将要向兴宁百姓说的话题作《玉壶冰》,意味深长。其中的字字句句真可谓他向百姓捧出的一片玉壶冰心。

事实上,仲振履不但清廉自持,而且还经常捐出自己的俸禄来支持地方公益事业。例如,他曾个人捐出重资,全面修复兴宁城墙,造福了一方百姓。另外,他重修韩苏书院,并改名墨池书院,作为生童肄业之所,捐银圆五百圆,为修脯膏火之费。总之,仲振履在兴宁知县任上,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实践了其对兴宁百姓所做出的做一名清官的承诺。

约束部属

仲振履在广州听候补缺委用期间,不但深刻感受了宪台的骄横,更体会到了其随从的胥吏差役仗势欺人,歧视候补官的狐假虎威。他在《羊城候补曲》中描述:

【搅筝琶】俺已向边旁靠,奈从者势偏豪。争路走双手交推,那大驾已抛人在后脑。俺只得背着脸,扭着腰,暗里推敲。休恼,没个威权敢自骄?你是个闲曹!

【沉醉东风】停一会手版纷纷俱下了,值堂吏肚挺声高,说现任官入内堂,候补官请回轿, 看他形景心如捣。奈一个番钱不在腰。也只得强从容少安毋躁。

【滴滴金】说朔望逢期,黎明行礼,要站班各庙,一见心慌了。算蜡烛难赊,点心又欠,如何能早!待不去呵,又愁他上宪着恼。

【折桂令】听谯楼五鼓初交,黑地仓皇,觅套寻袍。急唤茶汤,无人来舀,叫跟班还故意伸腰。宁耐他哝哝絮叨:一个说米少难熬,一个说鞋破难跑。才急得满肚鏖糟,又气得满腹咆哮。

面对胥吏差役的狐假虎威 ,仲振履只能按下内心的气愤不满 ,自我解嘲于“闲曹”的身份 ,看似轻松和旷达,实则郁闷与悲苦。他深刻地认识到,胥吏差役虽然地位卑下,但对官场风气的影响极大,所以,他在兴宁知县任内,非常注意对衙门中胥吏的约束。《十诫诗》第九首《孽镜台》便是他对部属提出的劝诫。

孽镜台,在何处?不在神祠在衙署。自身不见见前人,但想前人身可悟。某胥豪猾势逼人,某吏舞文家致富。转瞬身罹法网中,三尺爰书五刑具。子孙消灭为乞丐,室庐卖与邻人住。亦有猾吏猖獗后,天心竟似相饶恕。哪知愈昌报愈惨,城旦沙门苦流戍。愿尔念此竦尔心,清夜常常手自扪。古来翟公亦尔辈,荣哉驷马兴其门。

仲振履严肃警告部属,在他的衙署内,有照耀其本身面目,透视其一生罪孽的孽镜台存在,他们所做之事若有任何不端,将丝毫不能隐藏。要求他们勿心存侥幸,做事要无愧于心。

封建官吏能做到清廉自持者已属不易,既清廉自持,又注意约束部属者,则更不多见。从仲振履身上,我们看到了古代难得的清官风范。

得益于其勤政爱民、清廉自持的清官本色,在仲振履主政期间,兴宁县政能做到上下齐心,“政令严明,整齐划一”“兴利除害,摘伏诘奸,如烛照数”。因此,他也为兴宁人民留下了辉煌的政绩。据清咸丰年间知县张鹤龄续编的《兴宁县志》记载,仲振履任内政绩除了修城垣、编邑乘、禁赌博、除盗贼这几项外,较突出的还有:

(1)振兴文教。仲振履尤留心文教,作养人才,他重修了韩苏书院,并改名为墨池书院,作为生童肄业之所,捐银圆五百圆,为修脯膏火之费,并作《重修墨池书院记》。又改水口司公馆为养正书院,翌年改名文峰书院。还重修罗探花祠,并以祠设探花书院。同时,他还添设养正书院,拨盐引陋规数百金以为膏脯费。在他的努力下,兴宁一时文风蔚然称盛。

(2)振兴盐运。明初以来,广东潮汕一带的食盐源源不断地沿着水路运往兴宁,然后再由脚夫肩挑到江西。盐船到达兴宁城外的南济桥和西河桥一带便停泊下来,到处分散露天堆放,等待转运。当时的盐商们既愁风雨,又怕盗贼,曾先后多次向兴宁主政官员要求增设盐业交易所,可该问题一直未得到解决。仲振履任兴宁县令后,看到兴宁商业的繁荣和税收的稳定还得依附于食盐的集散。他借鉴家乡泰州唐代以来的淮南盐运管理方式,将各个分散的盐场集中到现盐铺街一带进行交易,并亲自题写了“盐铺街”三个大字悬挂街口。从此,“盐铺街”成了兴宁地区食盐停放和交易的场所。同时,他还禁水车 (私人建水车筑坝提水,有碍泄洪),疏河道,使盐船通道更为顺畅。这些措施既方便了盐运,又促进了地方商业的繁荣。

梅州兴宁当年有仲振履这样一位清官,是当时兴宁百姓的幸运。所以,在他离开兴宁调任东莞之时,兴宁百姓“歌思不置”焉。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