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小词典
宋湘(1757—1826),字焕襄,号芷湾,清代著名诗人、书法家和循吏。乾隆二十一年十一月二十五日(1757年1月14日)生于嘉应州白渡堡象湖坪。天资聪颖而有神童之目。二十三岁考取嘉应州州学生员,三十七岁考取广东乡试第一名举人(解元)。四十四岁应嘉庆四年己未科会试中式,钦点二甲第十一名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同年十月丁父忧回籍守制,曾任惠州丰湖书院院长和广州粤秀书院院长。嘉庆九年(1804)末回京销假,散馆授编修,历任文渊阁校理、四川乡试主考官、贵州乡试主考官、咸安宫官学总裁、国史馆总纂、文颖馆总纂和教习庶吉士等职。嘉庆十八年(1813)夏补授云南曲靖知府,在云南为官十三年,曾署理广南知府、迤西道员、顺宁知府、永昌知府、迤南道员和云南盐法道员等职。道光五年(1825)冬补授湖北督粮道员(正四品),道光六年(1826)十一月卒于任上。传世作品有诗赋一千余首(篇)、时文六十余篇和书法墨迹约两百件。事迹载入《清史列传·文苑传》和《云南通志·循吏传》等。
1. 出身寒门,志存高远
宋湘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少年时期家中有年老的祖母、父母和兄弟。八口之家的生计靠父亲宋步云在私塾教书的收入和母亲宋杨氏耕种几亩田地的收获来维持,生活十分艰苦。家中仅有的几间住房也很逼仄,以至兄弟几个都是十七八岁就外出教书谋生。
宋湘功名晚达,二十三岁才考中生员(俗称秀才),成家后又离别妻儿在东莞、香山等地教书十几年,家中的妻儿和父母生活也非常艰难。乾隆五十二年(1787)母亲去世,家中靠父亲教书的薪酬和妻子耕田的收获养活一家七口(有两个儿子和已故兄弟的遗属),生活更加艰难。其父宋步云遗稿《祖宅记》记载,乾隆五十五年(1790)七月天降大雨,祖屋被山洪冲毁,左右横屋倒塌甚多。乾隆五十八年(1793)春天再次暴发山洪,连正堂屋都全部倒塌。宋家只得倾尽全力重建,耗时数年才能勉强安身,以致家中经济十分拮据,连宋湘上京考试的盘缠都要靠借贷筹措。
贫困的家庭出身,养成了宋湘勤俭节约的素质和体恤民生的善心,他在科举之路上跋涉二十七年取得成功,在官场二十三年勤政爱民,廉洁奉公,一生勤勤恳恳做人做事,公余之暇勤于笔耕,留下了极有价值的传世作品,这些都与他出身贫苦家庭和青少年时期艰苦生活的磨炼有关。
2. 仕途坎坷,穷且益坚
宋湘自小天资聪颖,刻苦好学,但科举之路却非常坎坷。他十五岁开始参加童子试,尽管时任嘉应州知州陈景埙称赞他的诗写得好,但他连续考了七次都名落孙山,一直到二十三岁时第八次参加童子试(《宋步云遗稿》载“二十三岁进泮”,宋湘自述“余八应童子试”)才考上州学生员(秀才)。是年冬,宋湘遵从父母安排娶妻成家,次年(乾隆四十五年,1780)秋首次赴省参加乡试落榜。此后十几年宋湘为了养家糊口,远离家乡到东莞县凤岗乡凤德岭村的纂香书室、德庆县官圩乡金林村谈氏学堂、兴宁县石马乡刁田村河塘学堂和香山县隆都堡德辉学堂等地教书,以换取薪酬养家,同时继续读书和参加考试。据其在诗文中自述,乾隆五十四年(1789)他在香山县德辉学堂教书时期,还需要靠同事郑炳昌的接济才能让家人度过荒月。
十五年间宋湘一共参加了五次乡试,直至乾隆五十七年(1792)三十七岁时才考取壬子科广东乡试第一名举人(解元)。考取举人后赴京会试也屡次落榜,滞留北京一边工作一边继续苦读应试,度过了六年漂泊岁月。据他在诗文中自述,在京城居住时米珠薪桂,生活艰难。除考取了一份收入微薄的教习职位,还要参与书画交易和文物鉴定,挣钱养活自己。连续参加三次会试都落榜,宋湘又接连患了肺病和脚病(溃疡),真是举步维艰前途渺茫。家中妻儿的生活全靠年近八十的老父舌耕维持。尽管处境如此恶劣,但宋湘在诗文中也屡屡表现出坚忍不拔、勇往直前的自励心声和大器晚成的豪迈气概。这样艰苦的日子一直延续到嘉庆四年(1799)四月,四十四岁的宋湘终于在己未科会试中式,钦点为二甲第十一名进士,进入翰林院学习,实现了自己的人生目标。长期的逆境奋斗和艰苦生活,更加磨炼了宋湘的顽强意志,造就了他中年以后乐观豪爽的诗人性格和淡泊廉明的清官作风。
3. 主讲书院,勤勉敬业
嘉庆四年(1799)十月,宋湘之父宋步云在家乡病逝。按照清代朝廷规定,孝子必须停俸离职,回籍丁忧三年。为此,宋湘回到嘉应州白渡堡象湖坪为亡父治丧守制。
为了养家糊口,次年二月宋湘经好友陈寿祺介绍,在惠州知府伊秉绶家中谋得一个坐馆执教的职位,指导伊府四个子弟读书。嘉庆六年(1801),惠州丰湖书院重建后招生开课,宋湘受聘担任院长。那时书院刚刚重建,有许多设施没有完善,教学和管理也是从零开始。宋湘和伊秉绶亲密合作,很快就使书院步入正轨,深得惠州官民赞誉。此外宋湘还积极协助伊秉绶重建白鹤峰苏轼故居,倡导和参与纪念苏轼的活动,写诗颂扬苏轼在惠州留下的精神遗产。
书院院长薪酬不高,宋湘带着妻儿、跟随读书的三个侄儿和书童(族侄宋玉洲),在西湖黄塘村租屋居住。八口之家粗茶淡饭,经常过的是“一饭已十粥”的日子。到了年末没钱过年,甚至要叫人偷偷将身上穿的皮袄拿去当铺抵押,借钱支付仆人的工资。虽然生活清苦,宋湘仍然勤勉工作,每日给学生讲课批卷,还把自己历年来应试所作的诗文印发给大家学习,有时甚至开夜课与学生们一起研讨诗文。
宋湘在惠州居住三年,直至嘉庆七年(1802)冬才辞去院长之职,次年(1803)正月受聘到省城粤秀书院担任院长。宋湘曾于乾隆五十一年(1786)在粤秀书院肄业,此番以翰林身份重临“母校”担任院长,深得督抚藩皋各宪的器重和省城士绅厚望。宋湘也竭尽全力做好工作,元宵节未开学前就编写了《红杏山房时文》三卷作为新的教材,开学后印发给学生参考。粤秀书院是广东著名书院,宋湘到任后推行改革措施,每月请督抚藩皋各院长官来书院讲课,加强对学生功课的月旦考评,使院务和教学面目一新,粤秀书院成为广州四间书院之首。《粤秀书院志》记载,宋湘在任期间还特别注意奖励和资助寒门学子,嘉应州各县许多学子闻风前来投考,两年间书院增加了许多客家子弟,大大促进了粤东地区的文教风气。
4. 九载翰林,磊落胸怀
嘉庆九年(1804)仲冬,宋湘辞去粤秀书院教职,携眷返回京城销假。经过散馆考试后复官,授翰林院编修(七品),在紫禁城内的文渊阁任校理之职。
宋湘在京城为官九年,主要从事文案编纂和教学工作。据笔者研究,他在京九年,第一份差事是任文渊阁校理,也就是皇家图书馆的资料编辑和管理工作。第二份差事是外派四川和贵州乡试主考官,连续两年舟车劳顿,奔走川黔两省为朝廷遴选人才。嘉庆十三年(1808),宋湘在咸安宫官学任总裁(相当于现在的教务主任),咸安宫官学是培养皇亲贵胄的学校,宋湘以丰富的教学和管理经验工作了近两年,为朝廷培养了一批人才。后来调到国史馆任总纂,负责搜集本朝岭南地区儒学家的事迹,编入《清儒林传稿》。嘉庆十五年(1810)又调入文颖馆任总纂,文颖馆是专门编辑整理皇帝著作《皇清文颖》的机构。嘉庆十六年(1811)五月调入翰林院庶常馆任教习,庶常馆是从新科进士中选出一批庶吉士加以深造学习的机构,宋湘在这里的工作是指导庶吉士学习时文和诗赋,定期批阅他们的考查卷子,俗称翰林院的“馆师”,地位尊崇。
清代朝廷每三年举行一次对京官品德和行为的考查,叫作“京察”,每位京官都必须接受个人操守、政绩、才能和健康情况的考查,并做出“称职、勤职、供职”三个等级的评价。宋湘做了九年京官,参加过三次京察,每次都得到一等的评价,说明他是一个德才兼备的称职官员。翰林院编修是高尚而清贫的官职,每年的薪俸只有白银五十两左右,外加禄米四十石(约两千七百斤),灯油取暖和车马费约五十两,收入比较低。宋湘一家在宣武门外下斜街租屋居住,每日搭乘骡车去紫禁城内当值,家居生活十分简朴,常常自己动手种瓜种豆、腌制酱菜、酿酒和调配香料以节约开支。
宋湘性格率直,做事认真负责,对朋友真诚热情。经常与宋湘交游的好友马履泰、法式善、陈寿祺、鲍桂星和赵鉽等人都是学问高深德行雅洁的文人,他们之间的唱酬诗文都是流传后世的佳作,朋友们在诗中都称赞宋湘豪爽磊落的胸襟。而对于炙手可热的翁方纲、阮元等当朝大吏,许多人极尽巴结逢迎之能事,而宋湘却对他们敬而远之,在学术上敢于坚持自己的观点,不愿违背良心而曲意附和,得到翰林院同人的赞誉。宋湘离开北京去云南赴任时在诗中写道:“回首十年香案直,退朝满袖只炉烟。”恰如其分地概括了自己清贫正直的京官生涯。
5.守滇定边,廉政爱民
嘉庆十八年(1813)六月,宋湘获外派到云南担任曲靖知府(正五品)。七月初离开北京,长途跋涉数千里去云南赴任,出京时轻车简从,只带了衣物书剑和一名随从。
曲靖是滇东重地,辖下有八个州县,人口过百万,农业生产比中原地区落后。嘉庆十七年(1812)秋曲靖地区发生大洪灾,冲毁了大批农田和百余丈城墙,宋湘到任后首先展开补城治水的救灾工作,发动群众修复了南门西侧五十余丈崩毁的城墙。对经常暴雨成灾的潇湘河道采取疏浚、排缺、滞洪等治理方法,使沿河的沾益州、南宁县和陆良县的大面积农田摆脱洪水威胁,连续两年秋季稻谷都获得丰收。属下马龙州地瘠人贫,宋湘莅临调查后采取劝民种棉和教民纺织的救贫措施,拿出自己的俸钱购买五百台纺车,组织妇女学习纺纱织布手艺,有效地解决了民生问题。
嘉庆十九年(1814)秋,宋湘奉命离开曲靖,到五百里外的广南署理知府。广南地处滇、黔、桂三省边境山区,自然条件更加恶劣,府城(莲城)长期干旱缺水。宋湘到任后采纳士绅建议,首先在城外修筑了洗马塘和催马塘两座水库,又将原有的观音塘疏浚挖深,还在城外八达河上筑坝引水,解决了附城大片农田灌溉问题。接着又疏浚两口官井,城内百姓饮用水问题也得到解决。同时宋湘还拿出自己的俸钱将坍塌多年的西、南、北三座城楼修复一新,择地修建万寿宫作为府学校舍,初一、十五召集各民族学童讲课,宣扬文明教化,开启了当地文风。宋湘任职一年半后离开广南,当地群众立生祠纪念他,并将其事迹记入《广南府志》。
嘉庆二十二年(1817)四月,宋湘再次奉命离开曲靖,到大理署任迤西道员。大理是滇西重地,上年刚发生饥荒,饿死不少人。大灾过后又暴发瘟疫,宋湘到任时正值青黄不接,首要任务就是赈灾安民。宋湘遵从民俗在大理佛寺举行七日大醮,散钱布药救济灾民。疫情过后又走遍大理各州县视察民情,还购买三石松子动员民众植树造林,捐钱扩建大理桂香书院后楼。
半年任期结束后又奉命署理顺宁(今凤庆)知府,宋湘继续奔走于澜沧江右岸的崇山峻岭之间视察民情,查勘铜厂,验收筑城工程,直至嘉庆二十三年(1818)夏才卸任返回昆明。
道光二年(1822)四月,宋湘第三次奉命离开曲靖,远赴滇西永昌(今保山市)署理知府。永昌府毗邻缅甸,原住民主要为彝族、傣族和傈僳族等,朝廷设置半军事化的行政机构——厅来管理,各地则设有土司管理本民族事务。宋湘经常奔走各乡村视察民情,有时甚至在牛舍旁边的驿站住宿。《永昌府志》记载了宋湘在永昌任职一年期间兴办学校和为民除害的主要政绩:府城原有书院荒废已久,宋湘捐俸银一千余两,修复书院并招生开课,振兴当地文教事业。保山县湾甸傣族土知州病故无子,其远亲景在东夺其印信,篡位长达五六年之久,骄奢横行,鱼肉乡民,保山知县畏惧而不敢上报。宋湘到任后得知景在东已招募匪徒千余人,准备攻打保山县城,急忙叫人请求驻军处置。不料驻军长官不肯发兵,宋湘又向提督(驻大理)请求发兵,也未获批准。群众涌入知府衙门请愿,宋湘一面安抚群众,一面筹划招兵练勇,购买武器装备,大张旗鼓扬言剿匪。匪徒闻讯后大部分如鸟兽散,余下少数则连夜逃往山寨贼巢。宋湘派人搜索七日,生擒景在东问罪斩首,湾甸叛乱平息。此役耗去军费八千余两,全部由宋湘捐俸开支,不费公帑一粟。永昌百姓无不称颂,士绅筹款建生祠纪念。
宋湘在云南为官十三年,每到一地都能勤勉敬业,重视文教,为民谋利。据查清代知府(正五品)每年的正俸只有白银一百余两,禄米一百余石,外加养廉银一千余两,每年的收入也就两千余两。宋湘一生性格豪爽,清贫淡泊,除了一家人粗茶淡饭的开支,其余收入几乎全都用于发展当地的民生事业。他在诗中说过:“识字理应南北走,能文谁作稻粱谋?”宋湘确实做到了为官不谋私利,当官为民做主。道光三年(1822)他任满离开永昌府时写诗调侃自己:“归计未成先卖马,妻儿准备事耕蚕。”这是一个勤政清官的真实写照。
道光五年(1825)冬宋湘升任湖北督粮道员(正四品),次年春押运湖北粮船百余艘沿长江东下,在瓜州转漕运(京杭运河)北上,历时近半年才抵达通州交差。旅途湿热的气候和繁重的督运事务令宋湘染上暑热病。在京延医调养数月,八月底离京至十月初才返抵武昌,当年十一月二十五日病逝于任所,享年七十一岁。家属将其遗体殓棺,次年春夏运柩回籍,葬嘉应州城西教子岃。
家人检点宋湘遗物,仅书籍数箧,佩刀一柄,画像一幅,外加《红杏山房诗钞》木刻版数百块而已。其象湖坪故居旧貌依然,宋湘未增添一砖一瓦;子孙清贫依旧,宋湘未助谋一官一田。长子宋晖纶为岁贡生,嘉应州儒学司训(教师),子孙皆以耕读传家,未曾入仕。直至宋湘第五代裔孙宋志成才靠读书出身,光绪初年以贡生资格授任广西西林县典史,补用署理巡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