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廉大义》㉑“德为民用李德用”
发布时间:2021-05-13  来源:梅州市纪委监委  浏览次数:3216   字号:

 人物小词典图片

李德用(生卒年不详),字于父,号弦所。福建莆田人,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以举人知广东长乐县事,在任八年。任满归途至上杭病逝。他是入祀长乐名宦祠的七人之一。古之官吏,凡能为官一任而造福一方者,老百姓都能在他生前敬重他,在其死后感念他。韩愈遭贬潮州任事仅八个月,驱鳄鱼、修水利、办学堂,教化一方,使潮之山水都从此姓韩,称韩山、韩江。同时期的柳宗元在柳州兴利除弊,柳州此后有柳侯祠供人祭拜。郭沫若就曾写下“柳州旧有柳侯祠,有德于民民祀之”的诗句。而长乐百姓则建有“却金亭”来纪念李德用。

33.webp.jpg

长乐学宫照墙

34.jpg

长乐学宫大成殿

李德用于明朝嘉靖三十一年(1552),以举人身份出任广东长乐(今五华县)知县,他也是韩愈、柳宗元一类的好官。“有德于民民祀之”,不但长乐学宫侧的名宦祠祀奉着他的牌位,同时长乐的老百姓还自筹资金,在县城长乐镇(今华城)城西,靠五华河北岸名叫雷公墩的地方,专门为李德用筑了一个亭,唤名“却金亭”,用来纪念弘扬他的恩德和品节,表达长乐人民对他的感戴之情。

1. 为政有体,民渐濡化

李德用“为政在举其大体,使民渐濡于化”。古代为官一任,修水利,课农桑,兴学校,育人才,是地方官员考功的头等大事。李德用自然不能例外。

他在长乐的最大功德,就是能体察民情,急民所急,从大事上、根本上抓起。“长乐故有简略”,指的是古代长乐在五岭以南,与汀、赣、潮、梅接壤,冈阜深阻,奸宄伏藏。偏处一隅,故而王化难及。不唯经济萧条、凋敝、落后,文化蛮荒,黉舍庳隘,弦诵稀少,甚至于风俗礼仪也粗鄙、简陋不堪,所谓是“蛮风夷俗”,连上古流传的冠婚丧祭大礼也不太明晓。在北宋末、南宋初,仍被称为“故蛮夷地”。这在宋人的一些著作中有所记述。

如沈括的《长兴集》卷十四《孙龙舒墓志铭》所述:“循州,故蛮夷地,无学者。”自然,当时的循州也包含了辖内更为“偏僻”的兴宁、长乐等县。

因而李德用上任后非常注重培养人才,注重教育,从小抓起。“加意造士而先养蒙,自四隅及比落,遍创社学,刻朱文公小学,择师课之。曰:‘毋疠雏图片,不夭麑䴠也。’”从县城周边到各乡村里落,到处开设社学,并刊印朱子的《小学》作教科书,请老师授课讲解,宣扬德化,使蛮夷南荒的里闾后生有所从学,使民众在渐次的教化中知道什么是美善耻辱和应该怎样谦和礼让,让道德回归到民众的日常生活中来,由此形成良好文明的风俗习惯。他认为教育要从小抓起,并且语重心长地说:“不要让雏鸟染上恶疾,不要让幼麋因此而夭折!”

2. 不务期会,簿书便文

李德用处理日常事务,“不务期会,簿书便文而已”,“宪令宽余,未尝以赃罪鞫人,不捃人小过”,他不摆官架子,不搞繁文缛节。李德用执法比较宽松,不随便鞫人以罪,也不搜集、不计较别人的小错误。

上任伊始,就碰上修筑城池的事。他调度有方,不违农时,让民众劳逸结合,不感觉负担过重;接着又碰上剧盗杨立,在永安县古名磜头的矿山发起矿工起义,由五百多人扩大至数十万众的部众,“兴义师,攻城堡,杀官吏”,弄兵作乱。

李德用率领民众守城护土,使城免受蹂躏。诛杀首领,而宽释其余胁从者;接着又遇到天旱,自春至夏,数月不雨,他以身作则,暴晒在烈日下,祷神求雨,以求感动天地。这虽然不符合科学原理,但其情可嘉。

3. 甃梁预粟,勤劳多绩

李德用在任上做了许多好事。“甃董源之梁,粟预备之窖,厉博簺之禁,增圣谕之诂,圉译忌之斗。”他捐出自己的薪俸,修筑了董源石桥,至今犹存;他修建了常平仓,储备粮食,调节丰歉,平抑粮食市场,避免丰年时“谷贱伤农”,又防止歉年时“谷贵伤农”;他重建了养济院,对鳏寡孤独及残疾无靠的社会弱势群体实施社会收留救助,月粮依时发给,不致流离失所;他出台了严厉的禁令,禁止赌博一类的游戏;他增加人员,向民众解说朝廷的政令;他把那些游手好闲又喜欢搬弄是非、挑动械斗的人关禁起来,让正义正气得以伸张,社会风气逐渐好转,民众安居乐业。

长乐当时是广东通往福建的交通要道,各级各色人员往来不绝,都需要接待。李德用精打细算,按礼数等级招待,尽量减轻徭役摊派,让所有过往或参与祭祀的人都有宾至如归的感觉。他看到县衙对面的山岭光秃秃的,露出赭红的土色,觉得不好,于是带领民众在城南山上植树种草,禁樵止牧。

4. 廉贫却金,衣栉萧然

李德用在任长乐八年,“廉贫却金,衣栉萧然,清风高节,以视古人不远”。因病辞归时,由于他清正廉明,两袖清风,“去之日,无所为刍车”,所有的东西都还装不满一辆柴车。“士民怜侯,效会稽父老意,各献钱若干,为侯寿,侯却而返之,士民环车下泣”,这是李德用离任时长乐百姓送别的凄壮情景。

俗谚云“三年清官府,十万雪花银”,可李德用为官八年,却连返乡的路费都不足。长乐父老凑钱送给他作为生日礼金,他也辞而不受,何其感人啊!难怪当时送行的人们都围绕在行旅车周围哭泣,相互洒泪而别。没想到,李德用返至福建上杭,却奄然而逝。其灵柩也只好停放在荒村野舍间。温训《长乐县志·人物传》载:“谢宗淳,油田约人,职员。

嘉靖年间知县李德用居官清廉,身殁后,贫无以归。宗淳赠金五百,始得运丧回家。”可见逝世后其灵柩是靠谢宗淳资助五百金才运回老家的。

李德用去世后,长乐士民商议,将原予赙赠后被婉辞的银钱,在县城东岳宫右侧为他建了一个“李侯祠”,供人们岁时伏腊到祠祭祀。嘉靖三十八年(1559),又在城西名叫雷公墩的地方建了一座柱梁构筑,面积约十六平方米,为四只鼓形石础脚承托四根圆木柱、方攒尖顶的亭子,亭额横书沉刻“却金”两字,来纪念李德用。“却金亭”屡圮屡修,愈修愈闳壮。这是一座“民心亭”,它凝聚了长乐人民对清正廉能的好县令的无限感戴和思念。

5. “却金”“毁香”,父子良吏

后来,李德用的儿子李多见(字师弘)由进士出任琼州太守,道经长乐。当时长乐黄童白叟扶携往观,谈说旧事,涕泪纵横。李多见还专程往油田拜访谢宗淳,感谢这位资助五百金让他把父亲灵柩运回家的义士。可惜,谢宗淳亦已仙逝。李多见制备了香烛,到宗淳墓上拜谢。临走又题“慕报义友”的匾挂在丈堂上。此匾额石刻,清道光年间还存在。

李多见继承了其父为人行事的风格。万历二十九年(1601),李多见因病到海安(今徐闻县)千户所寻找名医治疗,到达海安所后,受到知县、海安所千总和水师驻军首领等官员的热情接待。当晚入住海安所时,李发现家人竟用皮袋私自携带数斤海南沉香,李多见对此大吃一惊,细问之下家丁才支支吾吾地道出:由于李多见平时公正廉明,为民解决了不少讼争,琼州百姓为感谢他,遂以这些名贵的沉香拿到府上相送为谢礼。

一开始李的家人严词拒绝,但经不住百姓三番四次地前来,李的家人便瞒着李多见私自收受下来。对此李多见毫不知情。这次渡海前来海安所城看病,家丁见李多见家中无值钱的东西,便偷偷地带着这些沉香前来,打算以备来回银两不足时兑换或直接送与医师以抵资费之用。

李多见得知这些名贵沉香的来历后,对家人私下收取百姓物品的行为感到怒火中烧,狠狠地斥责了家丁一顿,并当着徐闻县知县、海安所千总和水师驻军首领等官员的面,索火把沉香尽数烧毁。

身为一方封疆大吏的李多见,面对当时“珠香、犀象、玳瑁、粜布”“宦其地者动有苞苴……把握之物足富千世”,许多官员无不从中搜括资财,多有贪赃枉法的情形,但他并没有随波逐流,而是清廉节守,不贪不占琼州百姓之物,可谓世之良吏。后人即在其焚毁沉香处建一“毁香亭”用来纪念其清廉。父却金,子毁香,一门两亭,一样清廉良吏。这是一段佳话,真乃“孝子不匮,永锡其类”也!

长乐四部县志毫无例外地,都记录了惠州人叶梦熊为“却金亭”写的《重建弦所李侯却金亭记》。叶氏是嘉靖四十四年(1565)进士,曾任贵州、陕西、甘肃巡抚,升兵部尚书转南京工部尚书。

叶梦熊对李德用的评价是“其德渟越,其事静止。后先八载,四民如春。侯之贻长乐多矣”。明代长乐举人颜琏也有《登邑侯李弦所却金亭》诗:“晚风吹送入冰壶,清骨遗真一故吾。白璧能完人自玉,黄金勿受圣为徒。亭前堂树乘长荫,祠上明烟式后模。古道已亡谁接武?只将思绪寄潜夫。”诗的颔联把李德用的人格品质比作珍璧白玉,肯定李德用是完人圣徒,尾联则对李德用一去而古道已亡,表达了深深的惋惜和怀念。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