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廉大义》⑳“千古直臣王宜学”
发布时间:2021-05-12  来源:梅州市纪委监委  浏览次数:2812   字号:

人物小词典

王思(1481—1524),字宜学,号改斋,江西承宣布政使司吉安府泰和县(今江西省泰和县)人。明吏部尚书王直的曾孙。正德六年(1511)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正德九年(1514),因紫禁城乾清宫火灾,上疏请求明武宗重整吏政纲纪;同年九月,再次上疏进谏,而被贬为潮州三河(今大埔三河坝)驿丞。他在三河尽力教化民众,传播济民要术,深得民众崇敬。当时王守仁(阳明)在赣州讲学,王思跟从游学。王守仁讨伐宁王朱宸濠叛乱时,檄令王思参赞军务。明世宗(嘉靖帝)继位后,王思被召回恢复官职,并充任经筵讲官。嘉靖三年(1524),因参与大礼议事件,王思与群臣在左顺门哭谏,此后被嘉靖皇帝下诏入狱,行杖刑,不久因病疮发作去世。隆庆初年,追赠右谕德。

31.webp.jpg

(三河坝)

大埔县三河坝地扼闽、粤、赣三省之要冲,广东第二大河流韩江在此起源,汇纳梅江、汀江和梅潭河水,流经丰顺县潭江、小胜、留隍后入潮州,进汕头,注入南海,是粤赣水路交通的重要中转地。因此,早在明代,朝廷便在这里设立供传递军事情报的官员途中食宿、换马的场所——驿站,名叫三河驿。驿站里掌管驿站中仪仗、车马、迎送之事的官员叫作驿丞。

驿丞本是一个不入品的草芥小官。但在明正德九年(1514),三河驿却迎来了一位大名鼎鼎的驿丞,那便是被誉为“千古直臣”的明代翰林王思。王思的到来,使当时还是一个隶属潮州府饶平县偏僻小山村的三河坝,得到了难得的文明洗礼。

1. 直谏武宗,被贬三河驿丞

正德六年(1511),王思中进士,被授翰林院庶吉士。由于正德皇帝(明武宗)继位以来任人唯亲,荒志废业,纪纲积弛。导致乾清宫在正德九年(1514)春发生了一场大火灾。灾后,王思上疏请求明武宗励精图治,重整吏政纲纪。

但是,明武宗并未因此而收敛自己的放纵,相反,他“戒惧之心日忘,纵恣之欲日进,好恶由乎喜怒”,不但“朝宁不勤政,太庙不亲享。两宫旷于问安,经筵倦于听讲”,而且还“嗜酒而荒其志,好勇而轻其身”,整天跟着一些太监、近臣饮酒作乐,射猎闲游,不务国事,终于在同年九月的射猎过程中被虎所伤,数月不能视朝。为此,王思再次上疏进谏,极言国家面临的危机:“宗社之忧,凛若朝夕。”并指出,乾清宫火灾及虎逸于柙而伤人,是上天对明武宗的示警,希望明武宗能“抑私恩,端政本,用舍不以谗移,刑赏不以私拒”,重整朝纲。

王思的再次上疏彻底激怒了明武宗,帝欲治其死罪。幸得众多同朝大臣保奏,王思才得免一死,被贬到三河驿丞。而此时,王思刚刚结束为期三年的翰林院庶吉士学习阶段,离被改授为翰林院编修这个掌修国史的从七品闲官不过一个多月的时间。

2. 教化济民,遗爱三河民众

仕途上的巨大挫折,并没有挫伤王思的浩然正气。他接到被贬远方杂职的传旨后,“怡然就道”,踏上了从京城到潮州三河(今大埔三河坝)的漫漫旅途。在夜过泷水时,船在一个巨石上搁浅,他坐在石上放声高歌,表达自己不屈的意志。他的家人随后到来,听到歌声后才将他们的船靠过去使王思脱困。经过潮阳时,他想起了“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并引为同道,他在《过潮阳咏文山》诗里写道:“五坡岭压乾坤壮,千古心悬日月中。”其对家国之忠及宗社之忧,令人动容。

来到三河坝这个偏僻的小山村后,看到这里的人民生活非常艰难,于是,他尽力教化民众,传播济民要术。据民间传说,他引导百姓开荒垦殖,农闲时教授民众革新渔具下河捕鱼。到了入冬收获黄豆后,他又亲自配制香料,教村民用当地黄豆制作五香豆腐干。三河坝五香豆腐干这一知名土产便从此诞生。

32.webp.jpg

(三河明代古城)

当时,闽粤赣边区盗匪横行,朝廷任命王守仁(阳明)为南赣巡抚以平匪乱,而王思所在的三河驿正处其中。于是,王思在教化三河民众、传播济民之术的同时,还跟从王守仁游学。王守仁平定宁王朱宸濠叛乱时,檄令王思参赞军务。王思以实际行动,践行着传统儒士“位卑未敢忘忧国”的人格理想。

明正德十六年(1521),明武宗朱厚照去世,受封为“兴献王”的十五岁的朱厚熜(庙号世宗)继位,成为明朝第十二位皇帝,改国号为嘉靖。明世宗继位后,王思被召回京城,恢复官职。王思离开三河后,三河坝人民思其遗爱,怀念这位开三河文化的直臣,建“编修祠”,常年供奉香火以纪念。祠中有匾,书“千载孤忠”四字。“编修祠”在三河汇城,民国后,该祠曾改作学堂,可惜今已不存。据民间传说,三河五香豆腐干之所以命名为“田心斋”豆腐干,系取王思的“思”字拆分为“田心”二字,以表达对王思的感念。

3. 哭谏世宗,被系狱杖击而亡

从朱厚熜(明世宗)继位的那一刻开始,明朝陷入了一场长达三年的关于皇统问题上的政治争论——大礼议之争。

由于明朝正德皇帝朱厚照(明武宗)没有子嗣,也没有同胞兄弟,由其堂弟朱厚熜“兄终弟及”而继位为嘉靖皇帝。因为朱厚熜是以亲王的身份入承大统,其一脉是朱家的小宗,为了不让孝宗皇帝(朱厚照之父朱佑樘)这一支人脉(大宗)就此完结,以首辅杨廷和、礼部尚书毛澄为首的朝臣根据儒书的规定,要嘉靖皇帝必须过继给孝宗,作为朱佑樘的儿子来继位,以此表明大宗不绝。于是,他们要求嘉靖皇帝应称伯父朱佑樘为父,应称伯母朱佑樘之妻为母,而改称自己之父(已故)为叔,改称自己之母为叔母。

杨廷和、毛澄等人的要求,引起了嘉靖皇帝及其母亲的强烈不满,只是嘉靖皇帝即位之初(年仅十五岁),权力未稳,无可奈何。所以,当王思回到京城时,作为前朝的贬谪之臣,嘉靖皇帝曾试图争取其为自己一方的力量,对其任官加俸,但王思上疏推辞,且言:“陛下欲作敢言之气,以防壅蔽之奸,莫若省览奏章,召见大臣,勿使邪僻阿徇之说蛊惑圣听,则尧、舜之治可成。不然,纵加恩于先朝谴责之臣,抑末矣。”但最终嘉靖皇帝还是坚持加俸一级,并升任其为经筵讲官。

嘉靖三年(1524),已经被贬南京的张璁和南京吏部主事桂萼,看到嘉靖已经成年,政治根基已稳,他们揣摩嘉靖意旨,重提旧案,要求“速下诏旨,循名考实”,尊朱佑杬(嘉靖帝亲父)为皇考。嘉靖帝非常高兴,三年前受到内阁抑制的设想重新萌发,他立即下令要求召集群臣讨论。杨廷和等朝臣依旧与三年前一样,毫不退让,甚至以辞职相要挟。嘉靖帝看到脸已撕破,干脆就在他们的辞呈上写了“听之去”三个字,表示不在乎。言官们纷纷给嘉靖施加压力,但嘉靖用沉默表示了强硬的态度。

在这场争斗中,王思站在了杨廷和等维护道统的朝臣一边,他羞于与张璁、桂萼等人同列,上疏乞求罢官归田,但嘉靖不许。同年七月,王思偕廷臣二百三十七人一齐跪倒在左顺门死谏。群臣激愤,放声大哭,不是喊当今皇帝,而是直接高呼孝宗皇帝,一时声震宫廷。嘉靖大怒,将他们系之诏狱。在狱中,王思先被杖三十,逾旬,再杖之。在施刑过程中,王思因为伤势过重死亡。与王思一样病创而卒者凡十有七人。

在反映天理与人情之争的“大礼议”论争中,王思的立场是否正确,我们可以有不同的评论,但他节仗死义的直臣本色是难能可贵的。纵观王思一生,其始终坚守自我,富贵不淫,威武不屈,可谓是千古之直臣。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