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小词典
程愿学(1276—1335),字希圣,别字节卿,元朝安徽休宁人。年少时到京城,以诚实守信被人荐入书局,修纂疆域图书。为人清廉自持,操行清苦,又极富仁慈心。嗣后擢升镇江路司狱、武康县主簿。元至顺中,授任循州长乐县令。在任上,以身守土,罗江五峡盗寇剽掠进犯长乐,他身先士卒捍御,威明震慑盗寇;办案果决,公正廉明,有悍妇毒杀其夫却反告到县衙,他仔细审理,断定妇人即杀人犯,一讯而顺;建学于城西南,延师育才,改善民居条件,教化一方。任满归家,死于道途。
在梅州,元代一朝能获得“循吏”之称者为数不多,长乐(今梅州市五华县)县令程愿学就是其中一位。元末两位大儒虞伯生、赵汸俱予程愿学极高赞誉。虞伯生认为程愿学“有用世之才,若在今日,缓急可仗”。赵汸专门为其撰有《长乐县程令君愿学行状》,认为程愿学“气禀刚明,资貌挺特,而操行清苦”,“忠而不谀,勤而不扰,廉以自持,诚以接物,又明练法律以辅之。是以遇事有立,不以祸害变其所守”,无愧为古之循吏。
程愿学是安徽休宁人。其父程逢午,字信叔,两次被举为拔贡,一次作为乡试头名,但参加会试均落选。于是不再博取功名,在家教授学生,所学日精,授紫阳书院山长、嘉兴路海盐州文学。身后获追赠承事郎,徽州路同知、婺源州事;妻吴氏追封宜人。程逢午有二子,程愿学是其长子。
清廉自持
程愿学从小卓荦,有奇志,慎交游,重然诺,以行义自砥砺。年轻时游历京师,巨公名士为之倾倒。有一次,他与友人一起在天亮时出门,路过一大户人家,友人进去拜谒,让程愿学在门外稍为等候。不想,直等友人走出门时,天已将暮。这时,程愿学依然在原地等候,没有离开。这虽然是一件极小的事情,却表现了他超人的诚实守信的品格。程愿学诚实守信的这件事,让在朝廷秘书府任职的蜀人赵炞听到后十分欣赏,他随即亲自去拜访程愿学,交谈甚洽。赵炞让程愿学随即携带行李到其学馆听课。过了不久,朝廷要编修《大元大一统志》,赵炞便极力推荐程愿学入编修局工作。当志书编成后,同事俱被优用,唯独程愿学没有得到相应的提拔,程愿学当然也不以为意。过了很久之后,才擢升为兵部从事。在兵部干事的数十人中,只有程愿学是南方人,但他才能毅然特立,同行都不敢小看他。他曾奉旨将缎帛犒劳戍卫和林的诸侯王,后来经常因服务国家而往来于岭北,却从未因艰险偏远而推辞过。
程愿学任满后调任镇江路任司狱,他早晚出入牢房,发现有寒饥瘐疾的犯人,不时给其衣食。他曾感叹地说:“那些人固然是罪人,但也可能没有罪。如果死了,哪算是上天对他的惩罚啊!”这件事则可以看到程愿学的仁慈之心。
程愿学在镇江路司狱职务上任满时,因为平时清廉,同时又把自己的薪俸买些衣食给寒饥瘐疾的犯人,因而根本没有积余,弄得几乎没有路费回家。刚好,朝廷有诏令要派官员到各地去宣诏。知府向来敬重程愿学,也知道程愿学手头拮据,故而想让程愿学趁此敛点财物作为回家之资。于是,程愿学被任命为宣诏诸邑使者。当时的使者下到州县,州县的官员都会将自己敛聚百姓的钱财向使者进贡。所以程愿学所到属县的官员都按常例进贡财物。程愿学见此情形便责备说:“我是宣诏而来的,能敛取百姓的财物回去吗?”他督促他们将财物拿回去还给百姓。
此后,程愿学升迁为湖州武康县主簿,明法令,申约束,革其弊政。这引起当地豪门大族及讼棍土豪的嫉妒。他们联合起来重金贿赂大府,设法支走程愿学,让他回京去办事。等他回到京城时,又碰巧接到亲人丧报,要离职回家守孝。
以身守土
程愿学是在守丧期满后转任岭南循州长乐县令的。循州介于闽、广之交的偏远之地。此前的官员都把此地百姓当成蛮夷之地的化外之民,弛法废度,肆其贪虐;由此又滋生了一批依托官府横行乡里、剥下阿上的黑恶人物,这样的人在一个县域就有数百。而长乐更加僻远,老百姓被横征暴敛、掠夺财物,不少逃窜到别的州县去了。留下遵规守法、不避赋税的,却被贪赃奸猾者看上其财物,遭施加祸害,弄得家破人亡。其中有一些比较凶悍狡黠的人则依借山川险隘,拿起锄头棍棒用来自卫。
罗江五峡是少数民族居住之地,经常有山民出来扰掠边境。大府发兵捕治,但畏盗凶悍不敢去靠近他们,就派人去诱导训谕,让他们缴交一些残折的弓刀,算作是擒获了盗寇的战绩。这样,反过来让那些有一定势力的盗寇首领更把官府看成废物,行凶抢掠更加厉害,百姓深受其害。程愿学刚刚上任不久,恰好又有罗江的贼寇进入邻境抢劫财物,杀人盈道。州县的官吏都不敢过问,反而送羊送酒,让他们去别的地方抢掠,因而盗寇大举进犯长乐县境。此时,县内人心惶惶。县里的主簿、县尉都担心害怕,把家产也变卖了,住在船上,看情势缓急决定是离开还是留下。只有程愿学不为所惧,他觉得为官一任,保一境安宁是自己的职守。便说:“贼来了,我自己抵挡他们。”程愿学带领兵卒把守在要道上,同时召集民壮,告诉他们防守办法,让他们各自分守隘要,更派遣人马捕逐贼人,贼寇大惧只好逃离。结果抓获其首领七人,其余逃散而走。直到程愿学任满卸任为止,贼寇再也不敢涉足长乐境界。
断案廉明
古代县官无为而治,主要精力用于社会管理,查案断案调解纠纷是县官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和主要工作。面对官吏场上结党营私的险恶局面,程愿学到任后,立即开始了整治。他首先是从了解掌握违法官吏内外勾结的情况着手,用各种理由把他们全部遣返其乡里。其次是整饬案牍,申明法令,处理积案,这是民心的关注热点。
长乐县有个村民横死,他的妻子反来诉讼。程愿学依据在镇江路司狱的经历,知道这样的女人是泼妇,什么事情都干得出来。他看过讼词,就做出判断说:“你就是杀人犯。”经过讯问,她只好承认是自己把丈夫杀了。但此事牵连到富人,富人愿意出万两银子收买程愿学。程愿学断不接受,富人惧怕,改用重金贿赂程的上司。上司已成功把富人移解到他县去审讯,却反过来追究程愿学的罪责。程愿学形色自如,而后仰天感叹说:“像这样的杀人者皆可以因财免罪,那么有钱的人皆可杀人了!天地鬼神,他也可欺骗吗?”别县的审讯果然符合富人意愿,差吏赶忙拿着案牍就要签署结案。忽然,天昏地暗,雷雨交加,栋折瓦坠。官吏被突如其来的天象所震骇。结果,结案文书也不知丢失到哪里去了,找不回来。看来,是上苍明鉴,赫然震怒。上司也只好把此事放置下来,不敢再提了。
程愿学断案公正廉明的事迹在百姓中传开了。县里有个姓赖的,无故诉讼黄某劫掠财物,这事连累数十人。黄某被诉讼时尚不知自己犯了何罪,整个家族只得逃走躲藏起来,已经有五年之久。州府下达公文追索罪人,十分急迫。黄某听说程愿学来主县政,便亲自来到公庭。程愿学责骂说:“你是强盗又一直在逃避啊。”黄某哭诉着说:“我与赖某只是因筑陂截水争吵,产生口角纠纷,绝不是偷抢杀人。我如果不逃走,一家人都变成齑粉了。现在听到县里有好县官,愿意把事情始末缘由向你说明白。”程愿学说:“你们逃避的人很多,现在一个人来,哪里能自表清白?”于是和黄某约定日期,让他把所有逃走的人带回来,黄某答应照办。但是,上司却认为程愿学擅自怂恿强盗,要追究其罪责。黄某带领一帮人比原定日期提早到了,在城外听说这事后,又全部逃散走了。黄某独自感叹说:“我宁愿死,也不忍连累程县尹也!”结果自己去投案。
州官过去曾巧立名目搜刮民财,他责怨程愿学不听话行事,没和他狼狈为奸。因此想借故中伤程愿学,便令黄某诬陷程愿学曾接受过贿赂财物。黄某说:“我招惹的本不是罪,既然不能自明,难道还忍心借故陷害忠良吗?”黄某受尽各种毒刑拷问,到死也没有一句话语涉及程受贿的供词。州官还讯问连坐的十多个人,也没有一个人指认程愿学受贿。此时刚好吏部姓詹的官员巡行到州郡,把其冤屈纠正过来,程愿学才得以免罪。
课农兴学
前文已经提到,上司往来下属县邑,都借口说要点土特产而实际则索重贿,县邑则向民间搜刮用来行贿。这次程愿学的上司来了,程愿学却不吃这一套陋规。他自己拿出俸钱买点微薄的礼物送给上司,聊表敬意。后来上司都知他行事的风格,不但不敢接受送礼,干脆也就不再来了。有时要顺道经过长乐到其他县去,都宁可绕道走也不让程愿学知道。
程愿学在任上关心农桑,扶植贫弱,放宽徭赋,发展农业生产。请德高年劭的人在乡中申谕朝廷的好意。老百姓相信他的所言所为,很多原先逃亡出去的人又返回来。这样,县治所寓的居民,生聚日见繁荣,渐渐与内地的州县一样了。
长乐向来多火灾。百姓都说是城隍神穿着红衣服所带来的,想改变城隍。程愿学说,火灾是由于民众不小心造成的。于是便下令疏浚沟池,修理火具,庐舍用茅草盖成的则换用瓦片。他在职五载,火患不再出现,百姓还以为是神灵保佑。
长乐于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始置县,县治在长乐镇(今华城镇)。后于宋高宗绍兴十九年(1149)迁到九龙冈(今水寨七都围),到元世祖至元二十九年(1292)复迁回长乐镇。程愿学任县令时,县治复迁回华城不久,百废待兴。他建儒学于县城的西南胜地,选择有学问的人来当老师,召集各乡的优秀子弟来读书,兴学育人,深为百姓拥戴。结果,程愿学治下的长乐面貌焕然一新,连住在山谷中的百姓也大冠长裾,来游来息,文质彬彬,俨然传承先代遗风的样子。
长乐距离程愿学的家乡有数千里,他仅以一僮自随,五六年间都是这样。他任职期满,归舟行至江西庐陵的十八滩,因病而逝。时在元统三年(1335)六月十七日,寿六十岁。他的儿子程植在身边,便敛以时服,奉程愿学的灵柩回到家乡,葬在乡里的深坑源。
程愿学自己无子。弟幼学,死得较早,有子女四人。程愿学抚养如自己的子女。程植是他弟弟的第二个儿子,过继为程愿学的儿子。
程愿学死后十年,他的结拜兄弟、别驾王公巴延彻尔,做官来到安徽,寻访到程愿学的儿子,讲通家之好。任满,回京城任职,为程植求得承直郎真定路中山府判官一职。程愿学的夫人滕氏,赠宜人。康熙二年(1663)、康熙二十六年(1687)、道光二十五年(1845)《长乐县志》俱有程愿学简易传略,光绪四年《安徽通志·选举志》中程愿学有传。
元代著名学者、诗人,南宋左丞相虞允文五世孙,世称“邵庵先生”的虞伯生听到程愿学已逝世的消息,感叹地说:“斯人有用世之才,若在今日,缓急可仗。惜其年未甚远,位不足以展布其才耳!”程愿学为当世名流所知绝非虚誉。
元末大儒,著名理学家、经学家、文学家赵汸在《长乐县程令君愿学行状》中认为,程愿学“气禀刚明,资貌挺特,而操行清苦,且承故家令徳。凡游交皆国初老成巨公,其所熏陶以成就者,皆有自来。故历官中外,忠而不谀,勤而不扰,廉以自持,诚以接物,又明练法律以辅之。是以遇事有立,不以祸害变其所守,而宰物者,亦赫然临而鉴之。非其操心行事,不愧不怍者,能如是乎!”
赵汸说,自己不认识程愿学,但和程植有交情。他闻知程愿学的家世及其持身莅官的事迹比较详切,认为程愿学无愧于循吏之名。所以记述他的事略梗概,希望能记载在史籍上,以使其于青史有名,永传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