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廉大义》⑮“民之长者郑懋中”
发布时间:2021-05-12  来源:梅州市纪委监委  浏览次数:2109   字号:

人物小词典

郑懋中(生卒年待考),名馞,以字行,福建晋江人,由郡库升大学,洪武丙子(1396)领应天乡荐,建文元年(1399)任程乡知县。具体在任时间,从现有文献看,至少有六七年。也是在程乡知县任上,其“一日感疾,戒其子具汤沐,正衣冠,端坐而逝。民哀慕之,共舁其丧归葬,复立像于汉令曾芳之祠而合祀焉”。

在程乡县(其范围包含今梅县区、梅江区、蕉岭、平远等地)历史上的许多知县中,郑懋中是难得的一位深受当时百姓爱戴与感念的官员。他在乱世刚结束的明初来到程乡,在他的治理下,社会风气大变。《广东通志》云“县中称治”;《晋江县志》云“岭南吏治以懋中为最”。以至民间有谣曰:

郑懋中,真长者,禁令不烦徭役寡。斯民相见何嬉嬉,昔日无羊今有马。

从民间流传的歌谣中我们可以看到,百姓感念的,不仅在于他治理下的政治清明(禁令不烦徭役寡)、社会和谐(斯民相见何嬉嬉)、经济发展(昔日无羊今有马),更在于他是人民的“真长者”,对百姓,不论贤愚、肖或不肖,有一种宽厚长者对后辈不忍加害、希望引导其向善的关怀体恤之心。他是怎样改变恶劣的世风并导引百姓向善的呢?其具体做法有如下几点:

1. 宽仁理政以劝谕

郑懋中任程乡县令时,梅州地区正是族群冲突最剧烈的时期。土豪占山为王等事件层出不穷,社会动荡不安,是当时中国社会动乱最多的地方之一。作为地方政权长官,他既无力也无法靠严刑峻法达到让地方安靖、社会和谐、人民知礼的目标。于是,他把施政重点放在教化百姓、消弭动乱之上,导引百姓知晓国家法度,从而弃恶向善。《粤大记》说他“禁令不烦徭役寡”,弘治《八闽通志》说他“治先礼义,不尚法律”。也就是说,他的施政,不乱征徭役,不乱宣禁令去干扰百姓的生产生活,尽量让老百姓能休养生息。百姓触犯刑律时,他重在礼义教化,不轻易使用刑罚。对此,《广东通志》有较具体的记载:

时豪猾侵民,懋中至,首按除之,民大悦。讼者委曲开谕,或令退思之,不施鞭扑。词讼日简,县中称治。

《晋江县志》则记曰:

建文中,知程乡,宽恕廉慎。有猾吏害民,首按之。讼者委曲开谕,令其感悟。

也就是说,在强徒四出、动荡不安的时期,他并没有兴大狱为祸百姓。对第一次被抓住的强盗,他总是婉转劝导,多方挽回,劝诫其不要为祸,给予其改过自新的机会。至于因民间矛盾而导致的诉讼案件,他也是或以道义劝导,或让讼者回去静思己过,自我感悟。他不轻易用刑。

宽仁的理政,让郑懋中最终赢得了民心,达到了“民大悦”和“词讼日简,县中称治”的良好效果。

2. 旌表前贤以引导

除了理政的宽仁外,郑懋中还需要在社会上营造一种崇尚礼义、化性起伪的氛围,以引导百姓向善。在没有任何现代传播媒介的过去,他只能通过对典型的旌表来达至这一目的。而典型的选择,他选中了南汉时的程乡县令曾芳(关于曾芳的事迹另见《忠孝名泉思曾芳》一文)。所以,郑懋中于建文四年(1402)重修曾井和曾公祠,撰写《曾井后记》碑文。

明洪武壬午,懋中来守斯邑,首访遗迹,遂欲构堂建碑,以彰不朽……乃命里之好义之士叶仲华氏董其工,琢珉为碑,抡材为守,奉而祠之。庶几忠孝公之精神,萃于斯堂:程乡之民朝提暮汲,有以想其惠泽。使后之令斯邑者,仿公之心,斯以去夫民之瘴疠,岂复有病其民者乎?为斯民者,饮公泉源,有以愈其腹心之疾,而蒙其清安之乐,岂复有不修其身而自速于祸乎?一事而二警存焉,于是乎识。

郑懋中在碑文里清楚地传达了其旌表前贤的目的,即所谓“一事而二警”:一是警示后来的主政者(后之令斯邑者),要像曾芳一样关心民瘼,不要相反地做出危害百姓的事情;二是警示程乡百姓(为斯民者),得到长官的庇护而得以“愈其腹心之疾,而蒙其清安之乐”,则更应该珍惜已有的一切,而自修其身,不要放纵自己以招祸端。

从《曾井后记》中,我们既能看到一个为官者的廉慎自持,也能看到一个“真长者”的宽恕之心。

3. 兴办学校以教化

要教化百姓向善,除了通过旌表来营造一种社会氛围外,还需要有其他载体来更好地承担面向民间“教化乡里”的任务。而社学作为基层性的教化形式,面向的是普通民众,恰恰是社会教化最为广泛化的载体。所以,郑懋中面对当时“程乡民鲜知学”的现实,大力兴办学校,亲自拟定新学规,亲自为生徒上课讲解。他通过把道德教化思想融入知识内容中,使学生群体在汲取知识的同时不断内省,从而达到道德人格的完善。然后再透过学生群体影响普通民众,从而达到“化民成俗”的教化目标。

24.jpg

(图为修葺一新的梅州学宫)

在郑懋中的努力下,程乡文教得到了一定的发展,梅州地区自元代文化失落之后,这才开始重新有第进士者。

或许是治理程乡过于劳神费心,郑懋中在任中走完了其人生历程。据史载,郑懋中突然有一天感到身体不适,他让儿子为其准备好沐浴器具及热水,在沐浴后穿好衣冠,端坐而逝。程乡人民尊敬他,为他的离世而伤感,大家一同抬着他的棺椁回到其福建晋江老家安葬。然后,又在程乡为他立像,将塑像供奉在南汉令曾芳之祠合祀。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