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故事会 | “东江游击队之母”李淑桓
发布时间:2021-09-10  来源:中共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室   浏览次数:1318   字号:

  李淑桓(1894——1941),原名李壶娴,广东鹤山古劳围墩村人。自幼熟读四书五经,尤爱烈女传,养成坚毅性格,崇尚岳飞、文天祥、花木兰等民族英雄。1913年结婚后在广州开设“时修”女私塾,亲自执教。1930年举家迁居香港继续办学。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东三省在日本鬼子的刺刀和铁蹄下沦陷,李淑桓义愤填膺,挥笔在宣纸上写下了《哀国难》一词,教育学生勿忘国耻,奋发学习,报效社会。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先后把七个子女送到共产党领导的抗日队伍,被誉为“东江游击队之母”。

1.png

李淑桓

  送子女上抗日前线

  1938年1月,李淑桓让长子郭显承去陕北公学和抗日军政大学学习,毕业后参加八路军,在战斗中牺牲。

  1938年10月,日本侵略者在大鹏湾登陆,东江和广州周边各县纷纷宣告沦陷。香港抗日救亡运动蓬勃兴起,许多爱国青年男女纷纷背起行囊返回内地参加抗战。目睹国破家亡的李淑桓,毫不犹豫地把女儿郭云翔和六子郭显怡送回东江抗日革命根据地坪山,一起参加惠宝人民抗日游击总队。

  1939年5月,随慰问团回东江探望在部队的儿女时,李淑桓毅然把双胞胎的四子郭显和与五子郭显乐带上,送到惠宝人民抗日游击总队。部队在召开欢迎慰劳团大会上请她讲话,李淑桓首先把五个子女叫上台来,让他们按照高矮次序站好。她说:“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抗日人人有责。我大儿子去了延安参加八路军,三儿子在香港做抗日救亡工作,其余的都在这里,最小儿子(郭显隆,1941年参军)才9岁,等他长大些也送来参军。”看到这感人的一幕,听到这感人的话语,现场群众和战士无不热烈鼓掌。

  香港住所成为战士避难所

  1940年3月,五子郭显乐随曾、王两部东移海陆丰地区时在掩护部队突围的战斗中牺牲。1941年初,丈夫又因肾炎病逝。她以坚强的意志忍受着丧夫失子的沉重打击,仍然全身心投入各项抗日救亡工作。

  曾、王东移部队不少在战斗中被打散、与部队失联的战士,辗转来到香港找到“郭妈妈”求助,李淑桓家成为这些战士的避难所。她总是说:“你们的困难就是我的困难,我有得吃,你们就不会挨饿,放心吧,我的家就是你们的家。”李淑桓的鼓励令很多和部队暂时失联、处在彷徨无助中的战士深感温暖,重新燃起希望。

  血洒大岭山抗日根据地

  1941年4月,经党组织批准,李淑桓带着七子郭显隆离开香港,来到东莞大岭山抗日根据地,在大塘村小学以教书作为掩护,做抗日民运和交通情报工作,负责游击队第三大队大塘情报站的工作。

  当年9月,国民党顽军纠集了一两千人突然向大岭山根据地发起武装进攻,大塘村首当其冲。正在教书的李淑桓来不及转移不幸被捕,遭到反动派多次严刑酷打,她大义凛然,坚贞不屈:“你们要杀就杀,我一个老太婆死了,还有我的儿子,还有许许多多的爱国抗日志士,你们杀不绝,他们一定会替我报仇!”敌人用一个箩筐抬着身上和手脚被打得皮开肉绽的李淑桓,押到金桔岭顽军司令部秘密处决。李淑桓就义时候,年仅47岁。第二天,李淑桓的四子郭显和也在大王岭战斗中牺牲。

  李淑桓不幸被捕英勇就义的消息传回革命根据地,广大群众挥泪相告,悲痛万分。随后,她的七子郭显隆跟随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成为了一名小交通员。1942年“三八”妇女节,东江纵队机关报《东江民报》刊登李淑桓的英勇事迹,号召根据地全体军民学习李淑桓崇高的革命气节,树立必胜的信念,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新中国成立后,原东江纵队司令员曾生在他的回忆录中,专门写下对李淑桓烈士的深切追忆,称她是一位共产主义的女英雄。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