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四月天,最是宁静,最是春光明媚。
位于群山之中的长沙镇上罗村陈公坪自然村又迎来一批踏青的游客,赏景、走访革命遗址、听村里老人讲述过去的故事。这座静谧的村落,蕴藏着春日的活力,也承载着历史的沧桑。
为了更好地保护红色遗址,梅江区在丰梅县苏维埃政府旧址旁修建了新屋,以此传承发扬红色精神。梁时禹 摄
土地革命时期,陈公坪一度成为梅县及周边地区革命斗争的中心,中共梅县县委、东江特委、中共丰梅县委先后在这里设立医院、兵工厂、印刷厂、苏维埃政府,为迎接红四军挺进东江做好组织、军事和物质等准备。
“红军医院当年曾住着100多名在九龙嶂一带战斗负伤的战士。”梅江区党史办主任江文秀说,“当年,朱德率领红四军攻打梅城后驻扎梅南马图一带休整,他曾不辞劳苦翻山越岭沿鹿湖顶古驿道专程到陈公坪医院慰问伤员。”
历史已成过去,硝烟不再燃起,部分遗址因年代久远或坍塌、或消失。当前,梅江区在原址上重新修建红军医院、丰梅县苏维埃政府,以展陈的形式重现历史画面,将革命的精神代代传扬,不断激励苏区人民创造幸福生活。
革命火种从梅南蔓延至长沙镇
陈公坪村,位于何地?西接梅县区梅南镇,东接丰顺县龙岗镇,地处北山嶂边,村四周峰峦叠嶂、云雾缭绕、树木参天,属于梅江区南部长沙镇的边远、高寒地区,气温与圩镇有着明显的差别。
打开地图,陈公坪村与梅州城区仅26公里的距离,但实际通达时间则长达1个小时。长沙镇上罗村村民陈大姐告诉记者,前往陈公坪村的道路窄,且坡陡多弯,若在道路上遇到前方来车,驾驶经验不够丰富的司机只能选择倒退到山下较宽处进行会车。
“陈公坪村狭长陡峭的地貌被分为上村、中村和下村三段,总长10公里。过去,陈公坪的村民要到镇上买东西,往往需要翻山越岭,步行3个小时以上。”江文秀说。
驶过蜿蜒陡峭的山路,手机信号由强变弱,道路两旁也由人工耕种的田地变成了茂密的竹林,耗时1个小时,记者到达陈公坪村,村民江海华早已在屋门口等候。“这段故事,村里没人比我更清楚了。”江海华说。
环顾村子四周,除了江海华家,仅有一户房屋冒着烟火气。江海华告诉记者,如今在村内居住的仅剩15人,与当年的人口数量形成鲜明对比,“村子生活条件不方便,特别是购买生活用品,大多数人都搬到了圩镇或梅城居住”。
正因其独特的易守难攻的地形,早在大革命时期,陈公坪村就被红军辟为重要据点。
1925年3月,东征军建国粤军二师师长张民达、参谋长叶剑英率部进入长沙,在这里开展打土豪、杀恶霸的农民武装暴动,处决恶霸、镇压警官、打地主、缴弹药、建立人民政权,留下了战斗足迹。
红军印刷厂旧址。梅江区党史办供图
次年冬,中山大学学生、共产党员胡一声、郑天保奉中共广东区委指示,在梅南成立党支部,开展革命活动,之后根据革命形势发展,前往九龙嶂,于1927年10月成立广东工农革命军(东路)第十团,创建九龙嶂革命根据地。
革命火种在梅南迅速点燃,以九龙嶂革命根据地为中心,辐射带动了周边地区的革命斗争,星星之火迅速呈燎原之势,一抹红色降临陈公坪村。
1929年6月中旬,东江特委决定在梅南水美设立东江工农红军总指挥部,古大存任总指挥;同时在梅南九龙嶂、万和山、陈公坪等处建立了兵工厂、被服厂和后方医院,举办红军军事政治学校等,为配合红四军挺进东江做好各方面的准备。
“通过选址筹备,红军在陈公坪村的崇庆楼设立红军医院,建起一间印刷厂和兵工厂。”江文秀说。
朱德陈毅曾到陈公坪慰问伤员
在江海华的带领下,记者来到当年的红军医院——“崇庆楼”。据介绍,崇庆楼原建于清末年间,属于杠式二层楼房,建筑面积600平方米。原屋因长久无人居住,早已倒塌,现屋为2019年新建。
打开房门,只见屋内房间众多,阳光透过天井直射入屋内,让每一间房都亮亮堂堂,而尚无布展加上房门紧闭让整座屋子看起来空空荡荡。“当年,曾有100多名受伤的红军在此休息、治疗。”江海华说。
穿梭于房间与房间之间,依稀能感受当年军医抬着担架在屋内忙碌的场景。
1929年10月25日晨,红四军一、二、三纵队6000多人从蕉岭出发向梅城挺进。当天下午,红四军前锋抵梅城附近,与驻守梅城的警卫队展开火拼,成功破开首道防线。驻守梅城的基干大队和警卫听闻红军进城,不击而溃,逃离梅城。傍晚,红军全部进入梅城,在梅城内开展宣讲,向群众演说,讲解红军的政策和纪律,得到群众的大力支持。
国民党的军队听闻红军进城,便派大部队包围梅城,对红军实施围剿。由于不明敌人的虚实,为避免损失,保存革命实力,红四军决定撤出梅城,到梅南、马图等地休整。
“当时,红军在丰顺县马图村休整,部分受伤的红军便在陈公坪村接受治疗。”江海华讲述道,这段时间,陈公坪村的革命热情十分高涨,村民们自发成立赤卫队,有的驻扎在村口侦察敌情,有的到圩镇为受伤的红军购买药物,他的父亲就是这时加入红军,成为党的一名地下工作者。“红军攻打梅城后,国民党在长沙镇的部队便加密巡逻,每一个到圩镇的人都会被搜身、审查,我父亲与村内其他成员为了帮红军买药,用火柴盒藏药方到地下联络点保济堂捡药,分散带回,救治红军伤病员。”江海华说。
红军医院内部。梁时禹 摄
“白色恐怖”笼罩长沙镇,村民们只能绕道而行,翻越近10座山头到圩镇上买药。“父亲告诉我,他们往往是早上4时左右从村内出发,到下午3时才返回村内。”江海华说。为了避免被国民党军队发现,陈公坪村的村民只能装作若无其事,将火柴盒扔在地下联络点附近,头也不回地离开。
“没有一个人敢多逗留,也没有一个人敢回头看,生怕引起国民党军队的注意。抓好药后,村民们分批带回,每个人只带一点点。”江海华告诉记者,尽管路途遥远,过程辛劳,但帮助红军买药的村民却越来越多,“大家都很感谢红军,帮忙打走土豪、夺回田地”。
红四军在马图附近休整期间,时任红四军军长的朱德与参谋长朱云卿、政治部主任陈毅等人曾前往陈公坪慰问伤病员,给予了当时战士极大的鼓舞。
与红军医院同期设立的,还有兵工厂和印刷厂。兵工厂主要是为红军修理枪支,生产自制土炸弹、左轮手枪、单响步枪、大刀、长矛等武器,印刷厂则专门为红军印刷报纸、传单、土地证等。
串珠成链打造红色教育基地
“那是一个好地方,山清水秀,而且空气非常不错。”对于陈公坪的印象,梅江区作家协会主席朱红娜这样说,“我们两次组织协会会员到陈公坪村进行采风,感受战火纷飞年代,革命先驱保卫家园的勇敢精神。”
如今的陈公坪村,成了文学爱好者们的采风点。吸引他们的除了村子良好的生态环境,还有丰富的红色资源,每当文学团队前来采风,江海华总会跟文学爱好者们说起那段峥嵘岁月。
“认真聆听了老人的讲述,再回头望村中那光滑的石板路、饱经沧桑的房屋、古朴的石磨、苍老的古树,我似乎从它们身上触摸到了红军战士留下的痕迹。”作协会员刘忠卓在《悠悠陈公坪》一文中写到。
经过修缮之后的红军医院焕然一新。梁时禹 摄
1930年,丰顺、梅县两县党组织合并,成立中共丰梅县委和丰梅县苏维埃政府,县苏维埃政府设在陈公坪上村宋屋,县委则设在陈公坪鹿湖顶田屋。这一时期,陈公坪成为梅县及周边地区革命斗争的中心,国民党当局把这视为苏区,经常派兵袭扰和围剿,而陈公坪村的村民从未缴械投降。
是年,国民党派兵“围剿”共产党游击队时,丰梅县苏维埃政府机关驻地不幸被烧毁,只留下墙基遗迹。
枪火摧毁了机关驻地,但革命故事依旧在陈公坪村上演。据史料记载,1948年1月,粤东地区按地理条件先后成立边县委和粤东支队独一至独八大队,梅兴丰华边县委和独三大队也在此时期成立。长沙镇上罗村陈公坪鹿湖顶田屋地处铜鼓嶂、明山嶂和梅县、丰顺交界,山高林密,便于部队隐敝和开展游击斗争,梅兴丰华边县委和独三大队因此把它作为常驻据点。
梅兴丰华边县委自成立开始的近两年时间里,带领独三大队及各区武装进行大小战斗30余次,摧毁国民党区、乡公所和自卫队等33个,杀敌、俘敌600多人。
战火纷飞的年代已远去,曾经的革命根据点如今也只剩下断壁残垣。
目前,梅江区已正式启动陈公坪革命遗址群修缮工程,新建红军医院、丰梅县苏维埃政府旧址遗迹,根据陈公坪绿色生态和红色土地条件,深挖红色教育资源,组织党员干部学习党史,把学习党史和总结经验、观照现实、推动工作结合起来,丰富党员教育红色基因,进一步引导长沙镇干群形成凝聚力,传承和发扬红色精神。
“今年,我们将紧紧围绕‘红色长沙 绿色家园’主题,重点打造红色革命遗址保护利用项目,将圩镇片区与陈公坪村沿线联合,串珠成链,让红色遗址真正发光发热。”长沙镇宣传委员黄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