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古村传新韵,五华县岐岭镇凤凰村一片岁月静好。
提起从村里走出的骁勇善战开国中将曾国华,村民们的自豪感溢于言表。转头,早已寻不见烽火硝烟中将军的身影,但那段峥嵘岁月似眼前的故居般安静而浑厚。
修缮完好的曾国华故居,成为村里最美风景线。郭思敏 摄
一方将军之乡,一片故里土地。随着曾国华故居的全面修缮布展,他的骁勇善战、他的传奇故事、他的家国情怀……为更多人传颂四方。曾国华戎马倥偬四十余载,百战沙场、九死一生,立下赫赫战功,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从山沟里的一名放牛娃成长为一位人民军队的优秀高级将领。
将军风范,浩气长存。曾国华为人民解放、为民族独立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的赤诚情怀,是五华人“硬打硬”精神最好的诠释。其故居更是成为党史学习教育新阵地,越来越多的人慕名前来,追寻革命先辈的足迹,重温峥嵘的革命岁月。
从戎报国
从放牛娃到将军百战沙场屡建功勋
步入古朴庄重的“曾国华将军故里”门楼,不远处有一座赤墙黑瓦、朴素无华的传统客家院落,那就是曾国华故居。
曾国华在这里出生,却不在这里生活,他坎坷的童年经历令人为之心疼。
由于家中人口众多,一共有兄弟姐妹12人,曾国华排行老十,生存维艰。父亲曾文山在他3岁时只好忍痛卖给隔壁村的吕家作养子,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饱尝辛酸。
性格刚毅的曾国华渴望改变命运,他自幼喜好武术,练出了一身强健的筋骨和身手。他11岁进学堂,断断续续上了3年学,识了不少字。就这样一边放牛,一边练武读书,生活虽然艰苦,但也苦中作乐。
直到1924年,这一年是曾国华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1958年,曾国华代表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与苏联专家签订的援助合作书。受访者供图
那年曾国华14岁,在山上放牛的他,得知北伐军在龙川县老隆镇境内征兵,毅然丢下手中牛绳,冒雨步行十几里到老隆镇,报名当兵,从此踏上了革命之路。
1926年,16岁的曾国华随北伐军讨伐山东军阀;1931年8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2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红军中一员英勇善战的骁将。
全州战役、遵义战役、直罗镇战役、山城堡战役、平型关战役、四平保卫战……曾国华故居内,他参加各个战役的英勇事迹罗列在眼前,令人心生敬佩。
事实上,曾国华所经历的战役远不止故居内所展示的。
从家乡五华出发,曾国华以一个放牛娃走进革命队伍,先后经历了北伐战争、中央红军反“围剿”战争、二万五千里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建设,参加了著名的遵义战役、东渡黄河战役、平型关大捷、三打灯明寺、郯城大捷、本溪保卫战、四保临江、解放东北、广西剿匪、抗美援朝、抗美援越等大小战役100多场。新中国成立后,参与人民空军的创建。
“曾国华将军的革命足迹遍布大江南北,他的革命成长史就是人民军队的发展壮大史。”五华县委党史室主任古江南说,曾国华戎马一生,战功赫赫,把毕生的精力都献给了无产阶级革命事业。
文韬武略真儒将,胸中藏有百万兵。曾国华纵横沙场的英勇事迹为后人所称赞,多少次的血与火考验,炼就他的坚毅与不屈,勇敢与果敢。
40多年的戎马生涯,曾国华功勋卓绝。1951年11月,曾国华奉命从陆军转向空军,他开辟了人生另一处“战场”,续写了作为军人的荣光。
从驰骋沙场到翱翔蓝天,曾国华走过了光辉而传奇的一生。1955年,曾国华被授予中将军衔,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铁汉柔情
战场上的虎将却是儿女眼中慈父
行走在曾国华故居内,红色印记俯拾皆是,仿佛又让人看到了曾国华英勇战斗的身影。
故居一角,摆放了相关书籍,其中一本《曾国华传》频频被参观者取阅。
“曾国华被炮弹皮击中下颚……当时没有手术刀、没有麻药,也没有消毒酒精,卫生员从老百姓家里借来菜刀,让两个战士把曾国华摁在地上,用自带的白酒消毒,用菜刀割开伤口,把弹皮取了出来……”
笔者翻阅《曾国华传》时看到这段描述,不禁眉头紧皱,他当时是忍受着多大的疼痛。但硬汉曾国华不仅不喊一句疼,手术结束后他一边擦着大汗,还一边开玩笑说:“这像不像杀猪啊!”可见曾国华的勇毅为常人所不及。
在战火纷飞的年代,曾国华多次率领将士与敌军展开殊死的肉搏战,没有子弹了就用刺刀。刺刀弯了就用枪托,枪托断了就和敌人抱在一团扭打。
开国中将曾国华。资料图
以一当十的生死决战,生死悬殊的肉搏战,造就了曾国华豪情万丈、铮铮铁骨的硬朗形象。但他也有心软如棉、铁汉柔情的一面,那就是他不为常人所知的慈父形象。
日前,笔者连线了远在石家庄的曾国华长女曾林辉,谈及父亲,曾林辉用“慈父”“疼爱”“和蔼”等词来形容他,与曾国华在战场上的虎将形象大不相同。
“听闻过我父亲的事迹,给人第一印象是不怒自威。其实在家里,他对我们不严厉,反倒是疼爱有加。我记得小的时候,正值国家三年困难时期,家里吃饭是分餐,每个人的用餐量是分好的,父亲每次都把他自己的菜夹给我们,自己餐盘里就所剩无几了。”曾林辉回忆道。
受父亲影响,1968年,曾林辉也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当兵那几年,曾林辉一直与父母亲书信往来。
“一开始我都是写‘亲爱的爸爸妈妈’,但每次回信都是我母亲回,没看到父亲的回信。有一次我只写了‘亲爱的妈妈’,我母亲就问我为何不提父亲?后来我才知道,我们写的每一封信,父亲都一字一句仔细看、反复看,甚至都会收藏好。”曾林辉说父爱无声,他总是默默地付出。
曾国华对亲人的爱默默无声,对战友的感情亦是如此。
曾林辉告诉笔者,2013年她参加校庆活动时,一位男同学告诉她,曾国华曾到他家中看望过。这时曾林辉得知,曾国华与这位同学的父亲是昔日战友,时隔多年后曾国华才知道战友牺牲的事情,便立马到战友家中慰问。
“这件事我印象很深,父亲从没和我们讲过这些,也没提及过自己的功勋,偶尔我们问他打仗的事情,他才忆苦思甜讲一讲。”曾林辉说,父亲重感情、念旧情、讲义气,让她心生敬佩。
让人意外的是,曾国华对子女没有过多的要求。“很多人认为,像我们这种军人家的孩子,父亲会对子女要求很高,但我们的父亲没有。反倒是父亲在日常的潜移默化中,将他自身的忠厚、善良、直率的品质感染了我们。”曾林辉说,父亲作为生于斯长于斯的五华人,在他身上能感受到五华阿哥“硬打硬、实打实”精神。
回到故里
故居全面修缮成为五华一张红色名片
一张书桌、一张床、一双鞋、几件衣服,这是曾国华留在故乡为数不多的几样东西。
人怀故乡情,心有千千结。尽管身在千里之外,但曾国华对家乡亲人牵挂之情始终没有改变,多次凭着儿时记忆的家乡地址,给老家亲人写信,可惜石沉大海,直到1950年2月才跟家里联系上。
“据曾国华的亲属口述,1950年10月曾国华到福建出差,顺道回到阔别26年的家乡岐岭。1960年,奉命到兴宁机场检查战役装备时,他又一次顺路回家探望亲人。”古江南说,走出大山的将军,只有两次返乡行程。
雁阵惊寒,声断长乐,一代将星陨落。1977年12月31日,曾国华突发脑梗塞昏迷,1978年1月3日病逝,享年68岁。
“曾国华一生忠于祖国、忠于民族、忠于革命、忠于伟大的社会主义事业,在五华人民心中耸立起巍峨丰碑。”古江南说,其故居见证着历史的变迁,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文化内涵。
五华县深刻意识到,名人故居不只是一座房子,它是时代风雨、人世沧桑的见证。
修缮一新曾国华故居仍呈现岁月的履痕。张炳锋 摄
2020年,五华县委、县政府结合乡村振兴计划,深入推进名人故(旧)居保护修缮,对曾国华故居建筑物进行保护性的维修,最大程度保持建筑物原有的历史风貌,使文物建筑能得到有效保护和利用。
“曾国华故居的修缮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是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来进行本体修缮,包括对墙体、梁体、砖瓦等修缮;第二部分是对曾国华将军戎马一生的传奇历程进行布展,分为8个部分,图文并茂再辅以视频、灯光等,让参观者能身临其境般感受将军一生革命历程。”岐岭镇宣传委员张想介绍。
一砖一瓦,无不镌刻着曾国华将军峥嵘岁月里鲜为人知的故事。
如今,曾国华故居修缮一新。每天房前屋后人头攒动,一批又一批的人慕名前来参观,伫立观瞻故居陈列的每件物品、每张照片和一册册泛黄的书页。
曾国华故居内展示了珍贵的历史图照和文物著作,真实反映了曾国华战斗的一生、光辉的一生。张炳锋 摄
住在曾国华故居隔壁的村民曾巫高兴地告诉笔者,得益于故居修缮,新修的道路通到了他的家门口。“如今斯人远去,故居还在为我们当地百姓造福,他是五华人民的骄傲。”提起曾国华,村民们滔滔不绝,频频竖起大拇指。
迎着太阳走在红色栈道,两旁婆娑的路树往远处延伸,修缮完好的曾国华故居在田野中显得格外亮丽,成为村里最美风景线。一年前故居周边“脏乱差”的现象一去不复还,取而代之的是人行绿道、休闲小公园和红色栈道。这些都是曾国华故居修缮带来的变化。
“真的没有想到,父亲的故居修缮得这么好。我们姐弟作为曾国华的后人和散居南北的五华游子,感到很欣慰,感谢党委、政府和家乡人民对将军的缅怀和牵挂。”提及故居的修缮,曾林辉动情地说道。
她坦言,“这十几年来,我整理父亲的事迹,帮助撰写《曾国华传》,让我对家乡五华有深入的了解,这个时候我们姐弟们才找到归属感,就是这份对家乡的感情。”
英雄远行,土木安在;故土情结,乡愁依依。
探访曾国华故居结束时,凤凰村已万家灯火。看着一派祥和热闹的乡村景象,脑海里不禁浮现出一句“这盛世,如您所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