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座粤东北片区最大、现存最为完好的学宫曾是兴宁新文化运动发源地……
发布时间:2021-06-23  来源:南方日报  浏览次数:1688   字号:

“天作高山,宁昌是环。划然中开,沃野夷原。雄雄学宫,富丽而迁。”在明代著名文学家、戏剧家汤显祖《惠州府兴宁县重建尊经阁碑》的描述中,兴宁学宫大而威武、富丽堂皇。

1.jpg

兴宁新文化运动发源地旧址兴宁学宫全景。(受访者供图)

这座历经数百年风雨沧桑的学宫曾见证了诸多发生在兴宁的历史事件,是这座苏区城市革命之火的源头。100多年前,兴宁新学在这里启蒙,辛亥革命元老、中国现代教育奠基人何子渊、肖惠长等将学宫改建成兴民学堂,兴宁的“五四运动”风潮从这里吹起。周恩来率领黄埔军校学生东征时,曾在这里发表过激情澎湃的演讲……

百余年过去了,红色基因延续至今。兴民学堂改名兴民中学,在教学中讲述红色故事,传承红色精神,将红色的种子不断播撒。兴宁也将学宫的红色故事收集整理,成为党史教育的好题材,让那段发生在文脉圣地的红色历史薪火相传。

兴宁新学由此兴起 培养大批革命志士

在熙熙攘攘的兴城大巷,一座红色的门楼格外引人注目,在两旁绿树红花的衬托下红得艳丽,美丽壮观。

穿过门楼走进兴民中学校园内,穿着校服的少年们在球场上肆意挥洒汗水。校园建筑与学宫统一风格,红墙灰瓦、飞檐翘角,别具特色。

球场旁,兴宁学宫出现在眼前。古色古香的棂星门,雕刻着双龙戏珠的状元们,拱桥切分开的泮池,颇具气魄的大成门,巍峨雄壮的大成殿,以及大成殿中部拱手站立的孔子铜像……处处彰显出学宫的文化气息。

2.jpg

兴宁学宫的大成殿颇具气势。(刘海阳 摄)

这座粤东北片区最大、现存最为完好的学宫,也曾遭遇过重创,多次修复整修。“墙上有明显裂痕的石碑‘重建兴宁县学宫碑’,在抗日战争时期被日寇飞机投下的炸弹震裂,后来经过人们努力补缀才重见天日。”兴民中学的历史教师陈雄辉多年来热衷于研究兴宁学宫的历史,并把相关研究运用到历史教学中,“除了这块牌匾外,大成殿的一角、学宫内的藏经阁都在抗日战争中被损毁,为后来重修。”

大成殿两侧墙壁上,竖立着另一块石碑“重修兴宁县学宫碑”。民国三十三年(1944)仲春,由梅县籍的兴宁县长温克威撰写碑文,详细记录了因抗日战争遭毁的学宫及部分修复学宫的历史。

这两块石碑,不仅记载了重建(修)学宫的历史,也见证了兴宁人民艰苦抗战的血泪史。

清朝末年,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新学正在国内兴起。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辛亥革命元老、中国现代教育奠基人,同时也是兴宁籍的何子渊,带头在兴宁学宫创办兴民学堂(后改名兴民中学)。著名教育家、爱国诗人、抗日英雄丘逢甲在此担任首任校长,开创兴宁新学先河。

“‘兴民学堂’取义为兴学育才、民智为开,表达了肖惠长、罗幼山、何子渊等创办者的办学思想。”陈雄辉介绍,在兴民学堂,爱国志士们传播文化知识和爱国思想,开启民智。

1911年9月21日,兴民中学校长肖惠长等组织发动学生,联合商团团军和各乡义勇队,驱逐清廷知事,宣布拥护辛亥革命,建立新政权。肖惠长被推举为县长。

也正是此时,爱国教育得到了更为广泛的传播。民主革命先驱罗翼群、革命家陈坦、张中、邓逸凡、伍晋南,烈士唐震、蓝胜青、陈锦华等一批批革命人才,由兴民学堂走出。

五四运动伊始,兴民中学的师生积极响应,上街游行,掀起了兴宁的运动热潮。兴民中学学生通过组织读书会、演讲会等,宣传反帝爱国思想,学生们自发编撰演出了话剧《安重根》,充分揭露了日本侵略者的阴险、凶残,表现了爱国志士义无反顾的英雄气概,大大激发了兴宁人民的爱国反帝热情。

在英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的支持下,陈炯明部属林虎军驻扎在兴宁,大战一触即发,掀起了兴民学堂爱国志士的激烈反抗。

“兴民学堂的建立和新学的推广,在兴宁播下了革命的火种,让爱国思想和革命救国的思想得以在兴宁广泛传播,掀起了一阵阵爱国主义热潮。”陈雄辉认为,兴宁革命火种便是从兴宁学宫燃起。

周恩来曾在学宫演讲 革命真理代代传

在兴民中学里,除了能看到与兴宁学宫一脉相承的建筑风格外,还有颇具学宫气质的楼名,比如宿舍楼被称为明理楼、明德楼、明惠楼,教学楼被称为学渊楼、育贤楼,教师的办公楼则被称为先贤楼。

“将学宫的文化气息、学宫的历史故事融入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培养出具有高尚文化素养、热爱祖国家乡、富有梦想和责任的青年。”该校副校长郭惠恩说。

3.jpg

兴宁学宫是粤东北片区保存最完好,面积最大的学宫,周恩来曾在这里发表演讲。(刘海阳 摄)

为了让学生们更全面了解学校的历史,将学校的红色故事与教学相结合,身为历史教师的陈雄辉编著了《兴民红色革命史培养素养活教材》内部教材。

“在历史教材涉及到新学与旧学斗争的内容时,我就会讲到兴民中学的创办历程;在讲到抗日战争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就会涉及到随军东征的周恩来曾在兴宁学宫发表演讲的历史事件;讲到土地革命时,我就会讲到我们的校友刘光夏、罗屏汉等的英雄事迹。”陈雄辉说,结合历史教材中各阶段的历史事实,他会针对性地讲解发生在兴宁学宫和兴宁的历史事件,让学生们真切感受到历史的氛围,感知历史就在身边。

在陈雄辉编著的教材第四篇《高奏东征凯歌》中,专门讲述了周恩来在兴宁学宫发表演讲的重大历史事件。

1925年,广东国民政府为统一广东革命根据地举行了两次东征。第一次东征,时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的周恩来率领学生军来到兴宁,在东征军攻克兴宁后的3月21日至4月12日,在兴宁生活战斗了20多天。

期间的3月26日,周恩来在兴宁学宫北楼召开联欢大会,兴宁各界有识之士参加。在会上,周恩来深入浅出地宣传了中国共产党的主张,宣传了出师东征、国共合作、统一广东的意义。同时,成立了国民党兴宁县党部筹备处,并建议选举临时县长,当时兴民中学的校长刘洪若被选举为临时县长。

为深入细致地做好宣传发动工作,周恩来派遣东征军中的兴民中学校友钟彬、李安定等人回到母校,深入课堂、宿舍,与学生谈心,大大激发了师生的革命热情。

“鼓舞了当时一批批青年学生走向了与东征军一起战斗的道路。”在记者采访时,陈雄辉正在课堂上与学生们分享这一篇章的内容。他以形象的语言讲述了当年周恩来演讲时的热烈场景,“周恩来传播革命真理,兴宁人民奋勇而上。”

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为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血腥镇压,兴宁党组织举行了“九三暴动”,取得了胜利。

“东征军在兴宁学宫举办的联欢会,对兴宁日后的革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周恩来的话语被写进了兴宁的史料中,也被‘刻进’了兴宁人的脑海中,并代代相传。”兴宁市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曾远红说。

革命真理在兴宁得到了广泛传播。1934年秋的一个下午,在兴宁学宫北院的一个课室里,50多位师生成立了“三四读书会”(取名“三四”,指它成立于1934年)。他们宣传抗日救国,介绍阅读革命书籍《共产党宣言》等,团结了一批进步青年。

1937年7月18日,“兴宁各界民众抗敌后援会”在兴宁学宫北院举办干部训练班,参加学习的有各区救亡团体的骨干及进步青年200多人,授课人有李戈伦、廖立民、王道生等。后来发起成立“兴宁青年抗敌同志会”(简称“青抗会”),并附设抗战书报社等,这些进步团体为传播革命思想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打造党史教育基地 传承红色基因

目前,兴宁学宫内设有学宫历史和兴民中学校史两个展馆,为2003年兴民中学建校100周年时所设计搭建。

每天下午放学后,兴宁学宫都会敞开大门,欢迎学生们在此读书学习,感受浓厚的学习氛围。“我们也会将历史课堂‘搬到’学宫内,让学生们更近距离地了解曾发生在这里的红色革命故事。”陈雄辉说。

“我们学校设在兴宁学宫里,不仅有文化底蕴,更有历史底蕴。在这里学习,不仅对校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更能感受到校友英烈们为了国家和平统一所做的伟大事业。”学生李紫晴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她为自己能成为英烈的校友而感到自豪,“我也不能懈怠,在新时期以知识为武器,保卫祖国报效祖国。”

4.jpg

兴宁学宫旧照。(受访者供图)

兴宁学宫是现今为止粤东北地区保存最完好、结构最全、建筑面积最大的学宫,有清同治年间重修的多处古建筑,如棂星门、泮池、大成殿、东西庑殿等,曾历经多次修缮。

最近一次修缮学宫是在2008年12月,工程历时一年。重修以恢复原貌为宗旨,棂星门、畔池、大成殿、天台、月台为保护性维修,东西庑为抢救性维修,戟门为复建维修。

1990年7月,兴宁学宫被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9月,兴宁学宫被梅州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梅州市委宣传部公布为梅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兴宁学宫也成为了兴宁党史教育的主阵地之一。在近期召开的兴宁党史学习动员大会上,梅州市委常委、兴宁市委书记余其豹说,要充分利用好兴宁丰富的红色资源开展党史教学,切实增强学习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

“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是谱写兴宁苏区高质量发展新篇章的必然要求,广大党员干部要饮水思源,铭记光辉历史、传承红色基因,继续保持‘杀出一条血路’的拼搏精神,感恩奋进。全力加快兴宁苏区振兴发展步伐,努力当好梅州生态发展主力军。”会上,余其豹说,持续讲好兴宁故事,把提炼好的兴宁苏区精神更好地运用在兴宁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

经过兴宁党史研究室的史料整理,发生在兴宁学宫的革命历史事件有了更清晰的脉络。近期,兴宁市委宣传部对学宫进行再调研,计划在此处重新布展革命历史展馆。“届时将会结合一些新的技术手段,再现发生在兴宁学宫的革命历史事件,把学宫打造成文化圣地,加强学宫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作用。”兴宁市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兴宁学宫位于兴宁的中轴带上,也是兴宁教育资源集中地之一。在此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党史教育,具有便利的条件和资源的优势。”曾远红认为,兴宁学宫的历史地位因其地理位置等原因,挖掘和开发得还不够完善,教育意义未受到重视。但随着兴宁党史学习活动的开展,情况将得以改善。

“文庙春秋,诗书礼乐传万世;杏坛桃李,仁义智勇耀九州。”学宫是传播知识文化的地方,在兴宁也是革命火种孕育的地方。火种从这里传递到兴宁各地,从20世纪90年代初传递到如今,还将一代代传承下去。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