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11月,江西省万泰县苏维埃政府第一次代表大会上,罗曰芝被任命为县苏政府粮食部部长。省苏维埃政府要求苏区干部紧紧围绕“一切为了革命胜利,粉碎敌人‘围剿’”这个中心任务,开展革命斗争工作。
罗曰芝之后担任万泰县苏维埃政府主席,其间他主要工作是扩大红军,支援前线,拥军优属,发展生产。受国民党的封锁,苏区缺盐,于是罗曰芝想了不少办法,他将运猪仔的竹杠掏空竹节夹带盐,后来又发明了双层的桶,桶底部是空的,可以带上几十斤盐。此外,还组织成立了消费合作社、信用合作社,采购销售油、盐、布匹等日用品。政府还组织互济会,调剂耕牛和犁耙农具,帮助农民解决生产上的困难。
当时,苏区干部走村串户做群众工作,伙食是一个大问题。罗曰芝根据中央苏区的办法,要求干部自带干粮。工作时每人背1竹筒盐、1个米袋下去,到了饭点,吃自己的饭。苏区倡议,每个干部要节约1至4个月的粮食支援前线,由各人自定节约多少。万泰县苏维埃政府的工作人员都做到了。当地群众都亲切地称罗曰芝他们是“盐筒主席”“米袋部长”。
万泰县委、县苏维埃政府在扩红支前中,始终积极“带头当红军”,搞好“拥军优属”。由于优待军烈属的工作做得好,人人争当红军。1933年6月,县委只用半个月时间,就动员了600多人加入红军,其中党团员有100多名。在党团员的带领下,全县扩红支前轰轰烈烈,出现不少父送子、弟送兄、妻送郎当红军的动人场景。
第五次反“围剿”时,由于国民党反动派实行严密的经济封锁,苏区生活极其困难。为节约经费、共克时艰,支持红军反“围剿”,从中央苏区再到县区,很多领导干部带头不要公家发伙食费,自己从家中背米到机关来办公。时任江西省苏维埃政府主席的刘启耀,带头叫妻子从兴国老家步行百里,送米到省苏维埃政府机关来。他妻子一开始很不理解,半开玩笑半埋怨道:“你当个省苏维埃政府主席,怎么连饭都赚不到来吃呀?”刘启耀听了,笑笑说:“现在革命遇到暂时困难,等日后革命成功,吃穿不穷。”他耐心地向妻子说明了原委,并说自己是省苏维埃政府主席,应该带头替政府着想,帮助政府克服困难。妻子听了,怨气顿消,笑着表示:“行,以后我每个月都从家里挑一担米到宁都来给你吃!”
在领导的带动下,家住苏区的本地干部,纷纷回家背米背菜吃,不要公家发伙食费。罗曰芝的妻子做了两个盐筒和米袋,互相换着用,每次都提前装好盐和米,等丈夫回家拿起来就走。有时候工作忙,罗曰芝没时间回来拿伙食,妻子就走几十里山路送去。后来,苏区群众自编了一首山歌:“苏区干部好作风,自带干粮去办公;日着草鞋干革命,夜打灯笼访贫农。”这正是当年苏区干部好作风的形象概括和真实写照。(刘晓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