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清风文苑 >> 名人廉吏
廉润南粤|林则徐:壁立千仞 无欲则刚
发布时间:2020-09-09  来源:南方日报  浏览次数:3106   字号:

1839年6月3日(清道光十九年四月廿二),广东虎门海滩上搭起礼台,幡旗飞舞,人山人海,拍手称快声、敲锣打鼓声、鞭炮声此起彼伏。在民众的见证下,无数鸦片被切割后倒入盐卤池中泡浸,再投入石灰,石灰遇水腾起滚滚烟尘,工人们手持木耙不停在池中搅拌,确保烟土完全溶解……

这便是震惊中外的虎门销烟,在20多天里,共有近2万箱、总重237万余斤的鸦片被集中公开销毁。这一壮举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斗志,在中国近代史上写下了反帝、反侵略斗争的光辉一页。而领导这场禁烟运动的,便是杰出的民族英雄、时任禁烟钦差大臣的林则徐(1785-1850)。

虎门鸦片战争博物馆广场上的林则徐塑像。新华社记者 刘大伟 摄

虎门销烟前,清政府也曾多次颁布禁烟谕命。然而,当时官场吏治黑暗、腐朽深重、货赂公行,鸦片屡禁不止。而林则徐之所以能禁烟成功,则与他“但当保涓洁,弗逐流波奔”的高尚操守密切相关。数十年为官生涯中,他勤勉实干、兴利除弊,厉行廉洁、惩奸除恶,在政绩斐然的同时,还留下了“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等传世箴言,为后世树立起一座不朽的人格丰碑。

保民如子 清廉为重

1785年,林则徐出生于福建侯官县(今属福建福州)一个私塾教师家庭。林则徐在《先考行状》中对父母的言传身教作过生动描述:父亲性格耿直,“读书之外,无他嗜好”,他深恶官场腐败,教育子女要品行端正,“不妄与一事,不妄取一钱”;母亲时常做些针线活以补贴家用,即使后来家境好转,依旧布衣蔬食,简朴度日;林氏夫妇育有三子八女,尽管生活清苦,依旧乐善好施,“视人之急犹己”,为了帮助穷困如洗的亲友,宁可自己忍饥挨饿。

广州林则徐纪念园。南方日报记者 徐昊 摄

林则徐自幼便随父亲在私塾中学习,他天资聪颖,据传少年时就写出了“海到无边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的诗句,令众人惊叹。

1811年,林则徐在科举考试中获得殿试二甲第四名,被赐予进士出身,两年后入翰林院庶常馆。在翰林院工作期间,他曾主持江西和云南的地方考试,以公正谨慎深受考生和同僚的好评。

从1820年起至虎门销烟之前,林则徐先后担任江南道监察御史、江苏按察使、陕西按察使、湖北布政使、江苏巡抚、湖广总督等职位。“为政若作真书绵密无间,爱民如保赤子体会入微”,这是同科进士程恩泽赠予林则徐的联句,也是对林则徐履职表现的精准评价和高度褒扬。

在江苏按察使任上,林则徐改革司法弊端,加紧案件审查,只用数月就把积案清除了十之八九,被百姓称颂为“林青天”;在任河东河道总督期间,为了治理黄河,他顶着刺骨寒风,实地探访沿河地势水貌,逐一查验两岸治水所用的数千个秸秆堆的新旧虚实,绝不马虎。

1833年,江淮一带暴发特大洪水,在道光皇帝已经下令不准缓征赋税的情况下,时任江苏巡抚的林则徐毅然抗旨上疏,为民请命。在奏折中,他痛陈当地受灾惨状,从“国计与民生实相维系”出发,请求朝廷“纾民力”“培元气”,切实减轻灾民负担。他还亲自制订赈灾章程,带头发动社会各界捐粮捐钱,认真核查灾户情况,做到“户必亲填,人必面验,票必亲给”,保证赈灾款项使用的公开、透明、到位。

清嘉庆、道光年间,官场贪污受贿风气极盛。林则徐在《答陈恭甫前辈》一诗中,对攀附弄权、“志在饱温”的“利禄徒”予以痛斥。对于吏治,他坚持认为,“立政之道,察吏为先”,认为朝廷对于官员的考察,应该“首以清廉为重”(参见《林则徐集·奏稿》)。

对于玩忽职守、碌碌无为的官吏,林则徐一向敢于弹劾,不避权贵。在他任江南道监察御史时,就曾毫不留情地参奏满洲贵族出身的时任河南巡抚琦善办事不力、庸碌无能。1830年至1831年,林则徐先后任湖北、河南、江宁布政使,对各地假借赈灾、治水名义敲诈勒索、营私舞弊的污吏,他一律严惩不贷,所至之处,“贪墨吏望风解绶(辞职)”(清·金安清《林文忠公传》)。

广州林则徐纪念园内的林则徐雕像。南方日报记者 徐昊 摄

惩贪拒贿 以廉立威

林则徐很早就意识到鸦片流毒泛滥对国计民生危害甚大,他在1823年担任江苏按察使时,就曾请求道光皇帝颁旨在全国范围内禁烟,并率先在苏州开展禁烟实践,一定程度上遏制了鸦片在当地蔓延。

到了虎门销烟前,鸦片走私、贩卖和吸食问题更趋严重。据时人计算,1838年至1839年,外国商人输入国内的鸦片烟土近4万箱,合约400万斤。林则徐不断上奏疾呼,若不禁绝鸦片,“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参见《林则徐集·奏稿》)。道光皇帝深受触动,1838年底任命他为禁烟钦差大臣,节制广东水师,赴广州主持禁烟工作。

1839年3月,林则徐抵达广州后,即会同两广总督邓廷桢、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采取一系列严厉的禁烟措施。经过周密部署,他先后制定颁发了《禁烟章程十条》《查禁营兵吸食鸦片条例》等禁烟条规,派人缉捕烟贩,收缴烟土和吸食工具,破获烟案数百起,逮捕人犯2200名,缴获大量鸦片、烟枪、烟锅,还惩办了多名收受贿赂、纵容包庇鸦片走私的水师官兵。

乾隆皇帝实行“一口通商”政策后,广州便成为全国唯一的对外贸易口岸,以十三行为代表的行商凭借政府特许的对外贸易垄断权迅速崛起,在官府和洋商打交道的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桥梁角色。当时,林则徐传讯十三行行商,责令其向洋商转交谕帖,命令外国烟贩在三日内将船上所有鸦片上缴,并出具“具结”(担保文书),声明以后“永不敢夹带鸦片,如有带来,一经查出,货尽没官,人即正法。”(参见《林则徐集·公牍》)《东莞县志》中记载了这样一段轶事:十三行之首的怡和行行主伍绍荣饱尝鸦片走私的丰厚油水,当即拉拢林则徐,表示“愿以家资报效”。不料,林则徐对这桩“交易”根本不为所动,愤然怒斥:“本大臣不要钱,要你脑袋尔!”

广州林则徐纪念园内,林则徐硝烟的浮雕群像。南方日报记者 徐昊 摄

事实上,身为钦差大臣的林则徐并非“不差钱”。他在家书中,曾向家人倾诉过经济上的烦恼,广州为繁华之地,“开支甚巨,恒虑入不敷出”。但他矢志清廉,“决不敢于俸禄而外,妄取民间或下僚分毫”,坚称“污手之钱决不要一文也。”

“欲影正者端其表,欲下廉者先之身。”这是林则徐的一条座右铭。他刚到广州时,曾在办公衙府前公布了《关防示稿》,规定钦差及随行人员须在公馆内用餐,不能借各种名义盘剥勒索;衣食日用一律自备,不须地方供应;采买物品照市价付现钱,不准赊欠、少付;出入坐轿等日常事宜自行解决,不用地方上安排;不得假借钦差的名义滋扰百姓。

林则徐廉正律己的高尚品格,使得禁烟运动进一步赢得了民心。广州乡绅、商人和民众曾向他赠送了50多个颂牌,称赞他“清正宜民”“清明仁恕,廉洁威严”。

清廉传家 慎守儒风

林则徐主导的虎门销烟,有力地打击了日益猖獗的鸦片走私贸易,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尊严和利益。然而,由于英方的军事威胁和朝中“议和”派的诬陷、指责,道光皇帝不得不将林则徐革职查办,流放到新疆伊犁。林则徐在和家人告别之际,尽管前途生死未卜,却仍不忘忧国忧民,写下了名垂丹青的爱国诗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1845年,朝廷重新起用林则徐,先后调任他为陕甘总督、陕西巡抚、云贵总督等职。1850年,林则徐在赴广西任职途中,病逝于广东普宁。

“一生任事而不牟利,尽瘁而不热中(热衷名利),临难而不退避,受屈而不怨尤。”这是林则徐后人对其生平的概括。林则徐素来将林氏家族的世代清白视为至宝,他曾写过一幅很有名的对联:“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

去世前,他留给三个儿子的家产,包括房屋、田地等,总共约值三万两白银,且“无现银可分”(参见《析产书》)。这笔财产,大约仅仅相当于那时总督级别的官员一年半的“养廉银”(清代朝廷为鼓励官员清廉自持,于薪酬之外发放的补贴)。林则徐叮嘱儿子们要“慎守儒风,省啬用度”,切不可养成奢侈享乐的不良作风,“倘因破荡败业,即非我之子孙矣。”曾国藩在给其弟曾国荃的家书中由衷感叹:“(林则徐)督抚二十年,家私如此,真不可及,吾辈当以为法。”

林则徐的三个儿子中,长子林汝舟资质过人,科场得意,二十来岁即中进士,进了翰林院。林则徐为避免儿子飘飘然,在家书中一再告诫他“侥幸成名,切不可自满”,要他时刻保持头脑清醒,“一戒傲慢,二戒奢华,三戒浮躁”,不要因为沾染了一身官场习气而荒废学业。

同时,他又修书给夫人,要她加强对当时仍然在家读书的次子林聪彝的管教,希望次子谨慎做人,千万不可仗着父亲的地位,“与官府妄相来往,更不可干预地方事务”。

“察德泽之浅深,可以知门祚之久暂。”(清·王永彬《围炉夜话》)林则徐之所以能做到光明磊落、忠公报国、经世济民,与其祖辈勤俭、仁厚、淡泊、正直的家风熏陶密不可分;他自己也曾结合毕生心得手书“十无益”格言,悬于家中,其中就包括“妄取人财,布施无益;淫恶肆欲,阴骘无益”等教诲。林则徐谨严俭朴的家风传承与清正廉明的从政之道交相辉映,为后世为官者树立了典范。

广州林则徐纪念园内,林则徐“开眼看世界”半身像。南方日报记者 徐昊 摄

【评说林则徐】

提到林则徐,人们马上会想到“虎门销烟”。这是人类历史上旷古未有的壮举,展示了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的决心。实际上,林则徐不仅有其“民族英雄”的一面,而且有其廉洁奉公、勤政爱民的另一面。相传,在他被贬谪到新疆后,发动当地大规模修建坎儿井,于是,坎儿井这种自汉代已经出现的自流灌溉方式,被百姓亲切地称之为“林公渠”。

像历史上的有识之士一样,林则徐也十分看重清廉。他有个观点,叫做察吏“首以清廉为重”。判断一个人该不该提拔,先看他清廉与否。林则徐自己是做到了的。1839年他离京赴粤查禁鸦片,行前便知会广东有关方面,“此行并无随带官员供事书吏”,也“并无前站后站之人”,沿途“所有尖宿公馆,只用家常饭菜,不必备办整桌酒席,尤不得用燕窝烧烤,以节糜费”等。总之,一不准下属远迎,二不准摆酒席,三不准随行人员索贿受贿。他特别强调“此非客气,切勿故违”,自己“言出法随”。

某人专注于某事而成癖,往往易为人们津津乐道。如西晋王济善相马又“甚爱之”,有马癖;杜预痴迷研究《左传》,有《左传》癖;唐朝郭子仪厉行节约,有“陶侃癖”。然而,在众多癖好中,独有钱癖者为世所贬损,众口一词。再拿西晋王戎为例,他“积实聚钱,不知纪极”,经常“自执牙筹,昼夜算计,恒若不足”。因此,王戎虽跻身“竹林七贤”之一,但“性好兴利”而不免“获讥于世”。对官场中人而言,注重清廉才可能洁身自好,如明朝曹端所言:“廉则吏不敢欺。”反之,一旦东窗事发,势必身败名裂。

当年,林父教育林则徐“不妄与一事,不妄取一钱”,不难看到,林则徐继承了这种家风,在此基础上,他根据自己修养标准提炼出的“十无益”,更超越了林家家训,在社会价值观方面具有普遍意义。

——潮白

(刊载于南方日报2020年8月21日副刊海风版面和南方+客户端平台)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