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廉大义》㊱“保台孤忠丘逢甲”
发布时间:2021-05-13  来源:梅州市纪委监委  浏览次数:4526   字号:

人物小词典

丘逢甲(1864—1912),字仙根,又字吉甫,号蛰庵、仲阏、华严子,别署海东遗民、南武山人、仓海君;晚清爱国诗人、教育家、抗日保台志士。

63.png

丘逢甲祖籍广东镇平(今蕉岭),1864年生于台湾,1887年中举,1889年己丑科同进士出身,授任工部主事。1895年任抗日义勇军统领,同年秋内渡,先在嘉应和潮州、汕头等地兴办教育,倡导新学,后担任广东教育总会会长、广东咨议局副议长等职。民国后,被选为广东省代表参加孙中山组织的临时政府。1912年病逝于镇平县淡定村。

丘逢甲文学造诣很深,被誉为“诗界革命巨子”,著有《岭云海日楼诗钞》《柏庄诗草》等。

丘逢甲一生,尤其注重对自己情志、节操之淬砺培养。他早年作有《虫豸诗》五十首书赠三弟丘树甲共勉,内渡后又作《虫豸诗》五首。这些诗篇,或讽虱之“黑白”不分,或嘲蝇之营营苟苟,或讥蛆之“趦趄复趦趄”,或笑井蛙自大,或夸蜜蜂“与君同死生,义不殊贵贱。由来香国中,不立贰臣传”的气质。他用这些诗篇讽世言志,表达自己对一种卓立人寰,不俯仰依人的浩然正气的追求。

他深深懂得“人生变节须臾耳”,晚节更须保持,他在《嗟哉行》里咏叹:“钢是铁所为,铮铮抑何美!安知经火炼,竟化柔绕指。噫吁呼嗟哉!行百者半九十里,晚节末路之难乃如此。”他从钢铁化为绕指柔,“行百里者半九十”的现象中悟出保晚节之难的道理。因此,他在他的许多诗歌中,借咏物来表现自己的志行。如《题画竹》《画兰曲》《牡丹诗》《野菊》等,细读这些咏物诗,简直是丘逢甲性情气质的自我写照。

而丘逢甲一生的人生实践,也始终坚守着其忠义劲节的操守。

拒倭守土,义不臣倭

光绪十五年(1889)春,丘逢甲赴京参加会试,中进士,钦点工部虞衡司主事。但他无意仕途,辞归台湾,专意养士讲学。此时,整个中华民族正处在深重的民族危机和社会矛盾之中,西方列强的殖民侵略使中华民族面临着生死存亡的威胁。这样的现实不能不使丘逢甲感到郁闷和隐忧,他慨叹“风月有天难补恨,江山无地可埋愁”“孤岛十年民力尽,边疆千里将材难”。面对国家民族危局,他在书屋中自书中堂“且看鹰翅出云时”,以明心志,时刻准备报效国家。

“出云”之日很快到来。光绪二十年(1894),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台湾前途危如累卵。丘逢甲以“抗倭守土”为号召,变卖家产组织义军,并动员自己的亲属入伍参战。很快,一百六十营宏大规模的义军成立,丘逢甲成为全台义军统领。

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台湾被割让给日本。丘逢甲悲愤交加,三次刺破手指写下血书,并组织全台绅民反对割台。但清政府不为所动,丘逢甲率台民领衔电奏清廷十六字:“台湾士民,义不臣倭。愿为岛国,永戴圣清。”此后他多次联合台湾士绅向朝廷发出呼吁电,要求废约抗战。清政府不但置台湾领土和几百万同胞于不顾,而且急诏撤回守土官兵。丘逢甲联合了一批爱国志士坚守孤岛,与日军展开激战。当时,台北、台南和台中的防务分别由唐景崧、刘永福和丘逢甲、林朝栋负责。由于唐景崧放纵部下,纪律松散,无心抗战,导致节节败退,基隆失守。随后,台北被日军轻易占领。日军沿铁路南侵直达新竹,丘逢甲率义军与日军血战二十余昼夜,进行了大小二十多场战斗,终因“饷尽弹尽,死伤过重”而撤退。

内渡镇平,心难泰平

上无可依,下无可援,弹尽粮绝的丘逢甲只得内渡。在离开台湾之时,他作《离台诗》哀叹“宰相有权能割地,孤臣无力可回天”,然后回到祖籍地镇平(今蕉岭县)文福乡淡定村建筑了新居,并给这座小庐起名“心泰平”。然而国破家亡的他,又如何能够“心泰平”?所以,在这座小庐内,几乎处处都能看见“台”的影子:心泰平草庐的南厢房,被他命名为“念台精舍”;草庐内所有房屋窗户皆以“台”字为记;小门楼名为“听大海潮音之室”。不止这样,他还改儿子丘琮名为“念台”,处处都凸显着他雪耻国仇、收复故土的宏愿。

在镇平文福乡淡定村,原乡的一草一木,朝云暮雨,无不触发他的乡思:看见李花、菊花,他感叹:“李花开落东风里,惆怅离人自断肠。”(《李花》)“昔为称花意,今作断肠枝。”(《菊枕诗》)看见江月,他感叹:“客愁竟夕怜江月,乡梦千重隔岭云。”(《秋怀》)遇到风雨,他感叹:“半壁河山沉海气,满城风雨入秋心。”(《秋怀》)他这种对台湾故土的思恋,也寓于日常生活之中。如友人见饷西瓜,本为闲适之事,丘逢甲却兴神州被割之忧:“荐玉春盘海有氛,故侯门巷冷秋云。金刀欲下踌躇甚,多恐神州似此分。”(《衡仲以西瓜见饷兼约可园赏月》)风月珠江,本为娱人之地,丘逢甲却兴感慨之情:“窄袖轻衫装束新,珠江风月漾胡尘。谁知宠柳娇花地,别有闻歌感慨人。”(《珠江有感》)小居山村,丘逢甲却不胜故国之愁:“中宵犹看剑,杯酒强消愁。”(《小住》)一想起往事,他就痛不欲生:

往事何堪说?征衫血泪斑。龙归天外雨,鳌没海中山。银烛鏖诗罢,牙旗校猎还。不知成异域,夜夜梦台湾。(《往事》)

人物只今思故国,江山从古属雄才。飘零剩有乡心在,夜半骑鲸梦渡台。(《四月十六日夜东山与台客话月》)

64.png

其眷念故土的炽烈程度已到了伤时感事、睹物伤情的地步。为了宣泄这种强烈的故国之思,丘逢甲“日以赋诗为事”。浏览其内渡初期的诗,几乎首首言台。丘逢甲将强烈的家国情怀,或寓于怀恋友人之什,如“古戍斜阳断角哀,望乡何处筑高台?没蕃亲故无消息,失路英雄有酒杯。入海江声流梦去,抱城山色送秋来。天涯自洒看花泪,从菊于今已两开”(《秋怀》);或寄怀于登高临远之中,如“山空水寂遗此台,题额空悬凤凰字。此字曾额金陵台,山东李白吟诗来。长安不见见江水,浮云蔽日心何哀。我生自是东海客,万里行吟海天碧。无端又共青莲愁,凤去台空怆今昔”(《凤凰台放歌》);甚或托诸为友人的题画中,如“南宋国衰词自盛,各抛心力斗清新。零丁洋畔行吟地,又见江山坐付人”(《题兰史香海填词图》其一)

家国沧桑惨变对丘逢甲的影响是巨大的,为此他常常热泪纵横。所以,他的诗中,言及“泪”的诗句特别多,如“残山剩水冷斜晖,独向西风泪满衣”(《有书时事者为赘其卷端》其三),“都将留恋意,扶泪上归舟”(《送颂臣之台湾》其四),“乾坤何地许扬眉,海上逢君泪满衣”(《次韵答兰史香江见赠》),“冷守平生心迹在,朝初零落泣孤臣”(《答台中友人》其三),“只怜说剑无人解,老泪如潮溢沧海”(《说剑堂集题词为独立山人作》),“相逢欲洒青衫泪,已割蓬莱十四年”(《席上作》)

请将风雅传忠义

内渡一段时间后,丘逢甲先后在嘉应和潮州、汕头等地兴办教育,倡导新学。他一边为故乡教育事业奔波,一边忘情地进行诗歌创作。他在《题沧海遗民台阳诗话》中云:

如此江山竟付人,干戈留得苦吟身。

乱云残岛开诗境,落日荒原泣鬼磷。

埋碧可怜黄帝裔,杀青谁作素王臣。

请将风雅传忠义,斑管重回故国春。

可见,丘逢甲有意将诗作为“传忠义”的工具。如果说黄遵宪的爱国诗特点是长于叙事、描写,富于诗史意识的话,丘逢甲爱国诗的主要特点则是在诗中传达自己对国家民族的忠义之情。具体而言,丘逢甲诗中呈现的忠义,大概包括三个层面:

其一,是对故土痛失的怨愤和自己无力回天的悲壮。在他的诗中,这种愤台被割的感情浸满诗篇。如:

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春愁》)

看到六鳌仙有泪,神山沦没已三年。(《元夕无月》)

故帅拜泉留井记,孤臣掀案哭雷声。(《闻海客谈澎湖事》)

弃地原非策,呼天傥见哀。(《送颂臣之台湾》其六)

字里行间郁勃着一股痛失故土之愤。对故土痛失的怨愤,也即是对清廷无能,丧权辱国的怨愤,这于具有极大爱国热情的丘逢甲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打击,所以,他在另一方面也表达了自己无力回天的切肤之痛:

风月有天难补恨,江山无地可埋愁。(《颂臣和旧作鸥字韵诗迭韵酬之》)

五年乡泪愁中制,半夜军声梦里驰。(《夏夜与季平萧氏台听涛追话旧事作》)

同州况复是同文,太息鸿沟地竟分。(《得颂臣台湾书却寄》)

有天难补恨,无地可埋愁。身经离乱,才华又横绝一世的丘逢甲,却只能赋闲置散,郁郁居于祖籍地镇平文福乡淡定村,有力无处使,所以,他一再哀叹:

落落当歌槊自横,九州无地着狂生。(《当歌》)

补天填海都无益,空洒东风泪满巾。(《村居书感次崧甫韵》)

壮怀未遂身将老,满眼寒山早白头。(《岁暮作》)

平生长剑空倚天,未能划断云连绵。(《题菽园看云图》)

干戈满眼平生恨,梦里犹应痛昔游。(《倦客》)

封章故国回天恨,梦寐中原割地愁。(《铁汉楼怀古》)

封侯未遂空投笔,结客无成枉散金。(《愁云》)

其补天无力的愤懑、长剑空倚的遗恨,直露无遗地展示在世人面前,其悲壮苍凉之声,流溢而出楮墨之间,让人动容。

其二,是不甘于失败,卷土重来,誓报国仇的豪迈。抗倭不成,山河破碎,丘逢甲虽然深以为遗恨,但他不服输,不消沉,盼望有朝一日卷土重来。他在送好友谢道隆返归台湾时,请老友返台后向家乡父老转达自己“复土雪耻”的决心:

亲友如相问,吾庐榜念台。全输非定局,已溺有燃灰。弃地原非策,呼天傥见哀。十年如未死,卷土定重来。(《送颂臣之台湾》)

相似的咏叹还有:

沉郁雄心苦未灰,他年卷土傥重来。(《春感次许蕴伯大令韵》)

卷土重来未可知,江山亦要伟人持。(《离台诗》)

未报国仇心未了,枕戈重与赋无衣。(《病中赠王桂山》)

我不神仙聊剑侠,仇头斩尽再升天。(《离台诗》)

与君欲作闻鸡舞,夜半寒涛撼虎门。(《广州晤刘葆贞编修可毅》)

丘逢甲不颓废不消沉,他坚信,尽管“通国正酣睡”(《客窗白话同王晓沧作》),但“人间还有郑延平”(《有感书赠义军旧书记》其四)。因此,其诗总是充溢一股催人奋进的豪气。

第三,是报效国家、许身稷契的浩然正气。

丈夫生当为祖豫州,渡江誓报祖国仇,中原不使群胡留。(《东山酒楼放歌》)

吁嗟乎!男儿生当缴大风,射妖月,听奏钧天醉天阙。(《题风月琴尊图为菽园作》)

吁嗟夫!丈夫生当为八督州取万户侯。(《长句赠许仙屏中丞并乞书心太平草庐额时将归潮州》)

从以上的呐喊可知,在丘逢甲的价值观里,他认为男子汉大丈夫就应该以天下为己任,报国封侯、许身稷契。所以,在他的诗篇中,有许多对古前贤的歌颂,如《铁汉楼怀古》、《凌风楼怀古》、《镇海楼》、《和平里行》、《韩祠歌同夏季平作》、《说潮》(五古十七首)等等。在这些诗篇里,丘逢甲对与潮(州)梅(州)本土有关的先贤俊彦,诸如刘元城、韩愈、文天祥、陆秀夫、郑成功、马发、俞大猷、薛侃等进行讴歌,借以表达自己“安得巨刃摩天扬,手馘长鲸剸封狼”以及“男儿不报国,死愧陈璧娘”的报国挚情,其中的激扬蹈励之气,读之令人感奋。

以血肉之躯抗击倭寇,以风雅之笔传达忠义,这就是丘逢甲的一生。其中,虽有故国沦落之叹惋,有回天无力之愧痛,有长剑空倚之遗恨,但一直有“自笑呆痴老难卖,横戈还想立奇功”(《除夕示五弟时甫三绝句》)的雄风。他是一位失路的英雄,一直到临终弥留之际,还不忘嘱咐家人:“葬须南向,吾不忘台湾也!”可见,其家国情怀是多么强烈与持久。

纪念印记

丘逢甲的壮怀激烈与发奋孤忠,在史册上留下鲜明的印记。他最终虽未能像班定远那般立功边疆,只能满腔郁愤寄诗魂,同时在推动岭东的新式教育上树下伟岸的丰碑。

在汕头市区,他当年创建的岭东同文学堂依然屹立,成为省级文保单位。而在他的祖籍地和晚年生活的地方——蕉岭文福淡定村,他的故居——培远堂,又名心泰平草庐,已经是国家级文保单位。在蕉岭的城区的进城路口,竖有他的全身雕像,石窟河上横跨纪念他的逢甲大桥。

目前文福的各界人士正在筹建仓海诗廊,作为对他的纪念。在梅城的归读公园和中国客家博物馆,逢甲书屋和八贤铜像亦是对他的隆重纪念。在他的出生地台湾,有一所大学以他的名字命名,是为逢甲大学。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上一篇:暂无相关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