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廉大义》㉟“峻洁守素胡晓岑”
发布时间:2021-05-13  来源:梅州市纪委监委  浏览次数:3659   字号:

人物小词典

胡晓岑(1844—1907),名曦,字明曜,别字晓岑,兄弟七人中排行二,故世称其为“胡二”,兴宁兴城镇大巷里人,清代诗人、考据家、书法家。所居书斋名“湛此心”,故常自题“湛此心斋主人”。其书斋外面有隙地,种植花木蔬草,称“壶园”,故其晚年自号“壶园老人”。

60.png

其六岁能诗,十七岁考取秀才。同治十二年(1873)拔贡。同治十三年(1874)北上应廷试不第,遂无意功名,回归故里,潜心著述课徒。一生著作达四十余种,目前有《湛此心斋诗集》《湛此心斋遗诗》《兴宁竹枝杂咏》等传世。

在晚清时期的兴宁,有这么一个文人,他的一生除有过短暂的在北京游历和惠州的教书经历外,几乎都栖于家乡草野之中以课徒为生。作为坚守乡野的私塾先生,他家境清贫,每至断炊,却自得其乐。他地位低下,却在众多卓然成学的儒士中有崇高的声望与影响。他就是清代诗人、考据家、书法家——胡晓岑。

1、峻洁品行

胡晓岑是一个一生固守乡野的寒士,他的生活饱含着苦涩和艰辛,他曾用诗篇描述过自己的生活状态:

漫兴

五斗缁尘七尺帷,三斤墨汁百家碑。

未明得失常参史,但有悲歌便作诗。

厌惹俗缘门剥啄,起扶新病骨难支。

破裘典尽拚供药,底事今年暖独迟。

这就是诗人所过的生活!诗中透着寒士的悲凉,令人一掬同情之泪。但是,这样一个寒士却鄙视浮名功利,有着清介的道德追求:

孤灯

不为虚声垫角中,羞随恶态捧心颦。

风尘俗眼人千样,天地微沤此一身。

浮世可怜多吓鼠,名场何处免劳薪。

孤灯知我时拈笔,瘦岛寒郊不道贫。

61.png

事实上,胡晓岑与宋湘、伊秉绶并列为清代客家三大书法名家。他的书法“超拔凡近,得晋人王子敬气韵”(罗黼月语)。现代学者罗香林誉其为“清代客家书翰之大殿”。他的墨宝,为时人所珍藏。据其同宗侄孙胡毓寰回忆:

先生殁后,亲友们多劝先父把他未刊的书稿移过我家里来保管和整理。但太师母新孀,悲痛万分,先父深恐增加太师母的心创,所以未敢过问书稿的事。过了数年,才敢开口向太师母询移稿事,不料打开稿箱一看,正稿全没有了,所剩余的,皆零星残稿,即有成册的,亦多注明“此是二订稿……三订稿……须依照四订稿……五订稿”样。有人说,“先生卧病时书稿既为夜盗窃去”,因为先生的文章书法,许多人都想先睹为快,所以夜盗便利用这种心理,盗取书稿去换些小款,岂知先生一生的心力,遭了无可估计的损失……(胡毓寰《纪晓岑先生》)

可见,凭借其学问、书法,胡晓岑要谋求个人物质利益是轻而易举的。他之所以生活困窘,用其侄孙胡毓寰的话来说,是因为其“一生家境贫穷而固守道德,绝不愿贫而滥取苟得”(胡毓寰《纪晓岑先生》)。其侄子胡锡侯还举例说:

从游问字者日众,其掇巍科充上舍,卓然成学者,踵相接于时。性峻洁,工书,纳橐则拂然,因此欲求笔迹者,悉不敢怀金,家益屡空焉。(胡锡侯《族父晓岑先生诔》)

胡锡侯以上的回忆,用现在的语言来说,大概意思是:向他要书法作品的人很多,那些出自古代名牌学府——太学上舍,学有成就并摘取高第的人一个接一个(来向他求字)。他品性严厉高洁,书法精妙,对凡是拿钱来买字的就非常生气,因此,欲求笔迹者,都不敢给钱,他的家也因此更穷困。

丘逢甲亦曾在给友人潘兰史的信中谈到了胡晓岑峻洁的品行,他说:

若晓岑,山村寂寞,过问者稀,其为人穷而介,有乡人出洋满载归者,以二百金乞为寿序,不应,时方断炊数日,不顾,尤可敬也。(丘逢甲《与潘兰史》)

哪怕是二百金的重金,哪怕是自己家中已断炊数日,也不愿意违心地为他人写寿序以换取之,如此峻洁之品行,无怪乎丘逢甲深为叹服。

2、高迈境界

胡晓岑有一位关系密切的友人陈元焯,长乐(今梅州市五华县)人,同治十三年(1874)拔贡,但此后仕途并不顺利。靠捐官而获得实缺,历官江西铅山、可安、东乡、赣州、兴国等七县知县。这位对仕途充满进取心的友人,对胡氏困窘的境遇颇为同情,他曾深情地致函胡氏说:

尝与公度纵观人物,谓兴宁多富室,有一胡晓岑,而使之一穷至此。呜呼,吾知其与矣。公度极欲晓岑出山。家食虽吉,诚恐邓禹笑人。晓岑熟思之。(罗香林《胡曦年谱》光绪三年条)

陈元焯的信中,对胡晓岑关切之情溢于言表。他自以为了解胡氏,认为胡氏至今未投入仕途是有所等待(“吾知其与矣”),并引“邓禹笑人”之典劝告胡氏应及时出山,否则功名迟暮,志愿难遂。陈元焯之言,却恰恰说明了他对胡晓岑的不了解。

胡晓岑取《心赋》“湛尔唯坚,永出轮回”之义,将所居书斋命名为“湛此心”,并自题“湛此心斋主人”。其书斋外面有隙地,种植花木蔬草,取“壶中日月”之义将其命名为“壶园”,又自号“壶园老人”。这一切都说明胡氏志不在仕途,而在于追求道家悠闲清静的生活,追求自我心灵的洗涤。作为修心之士,他的人生已经有与一般人不一样的境界。“壶园”中的天地,让他心满愿足。“湛此心斋”的书香,让他陶醉其中。家乡山川风物的乡土气息和淳朴生机,让他流连忘返:

大芋高荷隔陇肥,水之南有好村围。牧童睡醒乌犍返,草际斜阳蚱蜢飞。(《水南》)

沙暖春风气倍融,南堤新筑抵城东。春泥百草生犹未,怕踏浓青爱软红。(《春日偕友人城南新堤晚步》)

篙人牵缆返,残照薄林隈。斜岭穿城出,孤云挟鸟回。添衣新病觉,卖饼小舟来。微月荒芦杂,寒螀两岸催。(《归舟晚次博罗》)

所以,物质生活的清贫,他并不以为苦。其族侄回忆胡晓岑的生活状态时说:“有束修辄付诸手民,剞劂立尽,而先生谈笑意气自若,绝口不谈有无。”(胡锡侯《族父晓岑先生诔》)也就是说,作为私塾先生的胡晓岑,每当收到学生的学费,就把它交给雕版排字工人用于印书,很快就在印刷书籍上全部用光了,而他却谈笑意气自若,绝口不谈有无余囊。

黄遵宪曾对胡氏这种高迈的人生境界真诚地表达过他的神往,他对胡晓岑说:

敬承我兄安贫乐道,谢绝尘嚣,实在北窗高卧,自谓羲皇气象……今阁下清风亮节,大雅不群,实能追前贤而与之颉颃。余子琐琐,何足计哉!

谢绝尘嚣,北窗高卧,悠闲自得,这是一种清风亮节、大雅不群、直追前贤的人生状态。所谓“羲皇气象”,就是一种夜气清明时,无视无听,无思无作,淡然平怀的境界。

3、桑梓情怀

胡晓岑固守乡野,除了是基于其与众不同的人生追求外,另一方面的原因是由于其浓重的桑梓情怀。他的一生,都竭尽全力地投身于撰写地方志,整理地方文献的工作中。其一生著作达三十余种,几乎都是关于地方历史、地理、文艺、风俗等的记录考订。据不完全统计,现存的有关作品包括:《兴宁图志》十二卷(介绍兴宁历史地理沿革);《兴宁图志考》八卷(纠正旧志有关兴宁历史地理沿革的记述错误);《宋乡贤罗学士遗事考略》三卷(考证乡贤罗孟郊之史实);《枌榆碎事》四卷(分《耳目随笔》《兴宁竹枝杂咏》《西河龙户录》《咸丰己未御寇纪略》四卷,是有关地方历史风物的考证、记录和吟咏);《甘露事类》(考证家乡历史人物仇士良史迹);《兴宁城考》(考证兴城之历史沿革);《兴宁县志刊误补遗辑略》(今存部分手稿);《梅水汇灵集》八卷(收集宋以来二百二十七位嘉应诗人的诗作二千多首)。

62.webp.jpg

据罗香林《客家研究导论》中列举的胡晓岑著作,除去其文学作品及上述著作,胡晓岑有关地方文化整理方面的成果,今已散佚难寻者,还有《兴宁山志》若干卷、《乡哲良规》若干卷、《鸣盛先声录》若干卷、《艺文今话》若干卷、《柏涂剩语》二卷、《隙驹志余》四卷、《獭记》若干卷、《咫闻类纂》若干卷、《樵笑篇》一卷、《岭云师友录》四卷、《梅水摘句图》一卷、《停云摘句图》一卷、《茗余杂记》四卷、《一家草》若干卷、《齑臼集》二卷、《雪泥模范》若干卷、《贯串琐编》若干卷、《篑语》若干卷、《三十六鳞留沉》二卷、《散花余沉》四卷、《十丈藕花吟舫》若干卷、《茑花海》四卷。

整理地方文献,尤其是撰写地方志的工作是艰苦的。胡晓岑在谈及编写方志时曾说到“此事亦颇难,必取备数十种书”,方能“不贻后人以疑”。而他之所以执着于此,是因为他有着强烈的桑梓情怀。胡曦早在光绪元年(1875)给黄遵宪的一封信中就说:

执事询吾何所造述,吾今犹未能窥道万一……曦私心急欲成就者,方志一书,虽小犹大耳……一隅虽小,吾已生长于斯,亦不宜以龠陋无文负却桑梓也……老兄将来;亦当留意。(胡曦《答黄公度》)

成就方志一书,是他的理想,也是他报答桑梓的方式。

胡晓岑给梅州(尤其是兴宁)带来的影响是深刻与全面的,这影响不仅在于他向我们展现了士子应有的风骨,甘于淡泊、持守素志的精神,更在于其对梅州地方的历史文化贡献。如果没有他的劳动成果,梅州地方的人物史传、民族遗存、地理沿革、历史事件、地方艺文、民系源流等方面的面目便要模糊许多。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