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小词典
杨缵绪(1697—1771),字式光,号紫川,广东大埔县百侯镇侯南村人。父杨之徐以进士知河南光山县,有政声。缵绪幼承父训,十岁能文,举康熙六十年(1721)辛丑科进士,选庶吉士,改吏部员外郎,迁监察御史。在焦弘勋案中坚持原则,不愿画题,触怒雍正皇帝而被罢官。其间应两广总督、广东巡抚的邀请,曾出任广州粤秀书院山长。乾隆元年(1736)获重新起用,任陕西阶州直隶州知州,后历任甘肃庆阳府、江苏松江府、广西桂林府及泗城府等地知府,乾隆二十二年(1757)迁任陕西按察使。两年后致仕归家,课读乡里子弟。著有《佩兰轩诗文集》《粤秀课艺》《谦受堂诗文集》。
在梅州大埔县流传着“一腹三翰院”的佳话,说的是大埔县百侯镇进士杨之徐的妻子饶氏生了三个儿子,抚养成人且教育有方,三个儿子不但考中进士,而且以优异成绩进入翰林院,成为科举骄子。本文介绍的传主杨缵绪就是饶氏的长子,他不但在科场取得骄人的成绩,而且在为官任上尽忠职守、秉公办事,表现出一位古代监察官员坚守原则、敢于言事的风骨,其一生励淬风节,晚年自号节庵,正是他一生为官清正的最好写照。
1. 舍弃荣达,坚守风骨
杨缵绪出生于大埔县百侯镇的一个书香官宦家庭。百侯,原名白堠,从明代中后期开始,商贸发达,文教兴盛,举人进士辈出,被誉为客家地区的“文教邹鲁乡”。他是明代中期白堠豪族杨淮的后裔,祖父杨士薰是位文人和知名地方士绅,父亲杨之徐是清初有名的进士,曾任河南汝宁府光山县知县,母亲饶氏来自茶阳的书香世家,茶阳饶氏家族在明代曾涌现父子进士饶相、饶与龄,因此,杨缵绪的成长环境在粤东客家山区知识分子中还是比较优异的。
由于具有优秀的禀赋和良好的家庭氛围,杨缵绪的读书和进学生涯算得上是比较顺利的。康熙五十五年(1716),他以第一名的成绩,补澄海县博士弟子员,即考中秀才,“文名籍籍,噪于潮郡”。次年参加乡试中举,年仅二十一岁。康熙六十年(1721),二十五岁进京参加会试、殿试考中进士,钦授清书庶吉士,获得在皇帝身边任差的资格。
雍正元年(1723)三月,杨缵绪获得提拔,补吏部验封清吏司员外郎,是年十一月,又转任浙江道监察御史,协理陕西道的监察事务。至此,杨缵绪可谓青年得志,仕途顺利。但他却在“焦宏勋案”画题事件上遭遇重大挫折和考验。
所谓“焦弘勋案”缘由是这样的。焦宏勋是庄亲王博果铎的护卫,任综理王府出纳后,以事得罪庄亲王,府中人遂讦其侵隐王产,庄亲王博果铎大怒,日加棰楚。未几王薨(去世),遗嘱不许焦弘勋穿孝,嗣子允禄袭封王位,府中憎恨焦宏勋的小人寻机会激起新继位王爷的怒火。恰巧焦弘勋过生日,有已出嫁的女儿回娘家,祝为面食。当时尚在为去世王爷服孝的时间,内府中有人获悉,趋报王爷允禄言焦弘勋蓄意庆祝老王爷去世,家人父子为酒食燕乐。王果然大怒,拘诘得状,遂入奏朝廷请求将弘勋判处死刑,并立即执行。
朝廷颁旨下三法司核议,事隶陕西道,汉族官员田嘉榖与杨缵绪方理道事,诣刑部会审。允禄遣人监审,且坚持必依照重例,毋纵容缓刑。按理这是一起事关满人亲贵内部矛盾纠纷的案件,杨缵绪可以做个顺水人情,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在满族大员已审好的案卷上画题同意有关判决。
但杨缵绪却表现出坚持原则的勇气和对人命关天案件的慎重。他认为,律载,奴婢佣工欺盗家长财物百二十两以上者,比凡盗例减一等,焦弘勋所犯与此同,不至死;并驳斥王府人有关焦弘勋穿孝的责难,认为是“因王遗嘱欲穿孝而不得,与得穿孝而不穿孝者异,何可故入人罪也”。对于这样的死刑判决,杨缵绪与田嘉榖拒绝画题。庄亲王遂劾奏二人受贿,故豁弘勋罪。奏留中,外廷不知也。及三法司疏入,世宗始诘刑部迟延故,刑部阿尔松阿以汉御史坚执不肯画题对,下旨云:“田嘉榖、杨缵绪俱有言职,风闻事尚许入奏,焦弘勋一案,已不画题,又不启奏,非沽名即徇私,令明白回奏。”又命刑部夹讯焦弘勋嘱托御史状。雍正皇帝虽然知道是非曲直,但由于这个案子的争端引起满汉矛盾,所以仍认为杨缵绪两人有“沽名钓誉”之嫌,经左都御史朱轼从中申救甚力,杨缵绪得以免除重谴,罢官归里。
杨缵绪为了原则,不怕满族亲贵的威压,不惧引起满汉大臣不和的议论,坚持原则,重视一位满族亲王奴仆的生命,宁愿丢官的行为选择,显示一位客家知识分子的可贵品格和气节。
2. 为官一任,清廉正直
杨缵绪罢官回家后不久,被延请主粤秀书院,即担任山长,教士有法,多所成就。乾隆皇帝登基后,朱轼重新得到重用,掌理朝政,建议起用一批因各种原因遭到贬谪的直臣。朱轼曾在焦弘勋案上为杨缵绪据理力争搭救过他,对他的人品非常赏识,杨缵绪因此得到以知府资格起用的机会。
(杨缵绪书屋——兰台书室)
杨缵绪先是担任陕西阶州直隶州知州,后任甘肃庆阳知府。乾隆四年(1739),因母亲去世,丁内艰三年。乾隆七年(1742)起复为江苏松江知府,乾隆九年(1744)调广西桂林知府,乾隆十五年(1750)调任广西泗城知府。乾隆十九年(1754),杨缵绪升任浙东金衢严道员。三年后乾隆皇帝南巡,“(杨缵绪)奏封合宜,銮舆未抵京,即特命为西安按使”。西安按使即西安按察使,在清代为正三品的主管司法刑狱、官员考核监察官员。杨缵绪“在任三年,悉心平反,多所昭雪”。民间传说,杨按察赴任时听从母亲教导,不错杀一人,每次纠正一宗错案,都在特制的布包里放进一粒沙石。在母亲八十大寿时,他恭敬地呈上小布袋,杨母掂了掂布袋欣喜地说:“儿啊!你的寿礼何止万金。”这显然是传说,故事细节如母亲八十大寿与史实有些出入,但也曲折反映杨缵绪体恤民情、平反冤狱的作风。
乾隆二十四年(1759),杨缵绪致仕归家,相当于以副省级官员的身份结束二十多年的仕宦生涯。为官各地,他清廉正直,尽心尽职,政绩斐然。在松江知府任上,杨缵绪改革盐法,民甚便之,并设法惩罚禁止地方上扛孀、阻葬、打降等恶习。在桂林知府任上,他为陆妇李氏雪冤;在泗城知府任上,捐出自己的薪俸,创建云峰书院,推动当地的教育培养人才,“摄镇安地,毗连交趾,绵恒千里。相度关隘,因其险厄,建栅设卡,募兵戍守,边境以安”。
杨缵绪要求自己坚守的人生信条是“不受夜金,可以问心无愧”,而且认为“欲励清操,恒如妇人保全名节”。所以做到了秉公办事,履行职责。杨缵绪的家族按照客家人的习俗,堂号名为“关西堂”,门联为“四知世泽,三相家声”。以东汉廉臣杨震拒绝贿金的故事作为家风家训,百侯杨氏以杨震为人文远祖之一,侧面反映了家庭教育对杨缵绪良好人格的形成的正面作用。
3. 崇文重教,作育人才
杨缵绪曾两次出任书院山长,一次是在雍正十年至乾隆元年(1732—1736)期间,一次是在乾隆六年至乾隆七年春(1741—1742)。地点均为广州的粤秀书院。他在主讲书院过程中,对书院发展和人才培养用力甚勤。杨缵绪的儿子杨德基回忆父亲的作为:“时初开书院,府君楷模后进,陶铸英才,立书院条约,敦崇实行,雅尚清真。”效果也比较明显,“二年内文风丕振,髦士蒸蒸,列贤书、登黄甲、居清要者,从此不一而足,其德业文望,为广东士人所钦式”。
杨缵绪在教学过程中,“每课士,必先拟作,以示诸生”,并将所作例文编成《粤秀课艺》,作为学生学习练习的教材范文。因教学方法得当,他门下出了不少优秀的科举人才,如状元庄有恭、翰林史成修、翰林胡杰等人。因他被称为“状元之师”,他的家乡大埔县所在的潮州全郡都以他为荣,有“广东最高学府粤秀书院第一任主讲”的美誉。
杨缵绪致仕归家后,不顾年迈体弱,受广东肇庆府地方政府的邀请,曾于乾隆三十二年(1767),掌教于端溪书院,这时离他逝世的时间只剩下四年。可谓“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他为了文教事业奋斗至最后一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