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廉大义》⑰“循吏之典范刘彬”
发布时间:2021-05-12  来源:梅州市纪委监委  浏览次数:2154   字号:

人物小词典

刘彬(约1431—1508),字素彬,又字吉之,号肃庵,江西广信永丰人,成化十四年(1478)举进士第,授潮州程乡(今梅州所辖)知县。其间,痛乡俗之薄恶,撤赌场、禁酒肆、逐娼优出诸境;立养济院,设社学并建濂溪书院。刘彬任程乡知县九年,任满后吏部考绩为“无能事之虚名,有牧民之实惠”。不久升任雷州府同知,在雷州府任内,其施政作为一如程乡。后因病三次辞官,并最终获得朝廷同意回到故乡,作小楼以居,绝迹官府。正德元年(1506),明武宗继位,赐其为朝请大夫。以疾终于家,年七十有七。

作为历史上卓有政声的程乡知县,程乡百姓感念刘彬的恩德,在其离开程乡后,便塑其生像于曾井庙,又立生祠于松口之蓬辣滩附近。

梅州历史上的所有寓宦中,刘彬可以说是循吏之典范,他的个性风采、交友之道、为官理念、理政特点、道德操守、修身追求等,都值得后世为官者借鉴。

不从流俗的个性风采

湛若水《刘朝请肃庵先生传》载,刘彬“貌清骨秀,心纯正”。幼时,刘彬母亲听从巫觋之言,将其“用瓮关于祠案下,谓十五出关时破瓮,名曰破关,祈可生”。而刘彬“默用石碎之”,其母大怒,刘彬跪曰:“寿夭在天,非巫可求,天感母德,吾自可生,母宜安心,勿惑异端。”可见,刘彬从小就有着与众不同的思想与言行,这种慕仿古人,服膺理学,抗拒巫觋陋俗的独特个性,使他与时人相比显得与众不同,所以,“乡俗目为迂儒,戒子弟勿效,嗤之曰:‘刘古人’”。而不随俗沉浮,以礼化俗,以礼处家,正是古代循吏之基本要求。

道义相勖的交友之道

刘彬“貌极古,如画中人”,但口才笨拙,“口弗道其词”。能与他相友相知者,都是一些以德业相励,以道义相勖的不俗之士。

明代状元、著名理学家罗伦是刘彬的第一位知己。刘彬与罗伦同拜邓表臣为师,两人以德业相励,在老师的私馆里学《春秋》,往往要一整年才回家一次。乡人把两人视为迂儒,戒子弟勿效,并取笑两人为“罗古人”与“刘古人”。有不少人想离间两人的感情,罗伦用诗“浪拍洞庭,君山不动”作答,刘彬回应道:“君山岂足喻吾交?君山静而不动,吾交动静不违。”罗伦对刘彬说:“科名文词皆净洗而痛决之,不使乱吾之念虑,一意从事圣贤之学,必至于成人而后己。荣华与道谬,永贻身后嗤,胡可以有尽之身而贻无穷之辱乎?仕止久速,各当其可,此孔子所以圣也。”可见,刘罗之交,是净洗科名文词,纯以道义相勖的君子之交。可惜罗伦在成化十四年(1478)不满五十岁就过早地去世了。

罗伦去世之日,正是刘彬授潮州程乡知县之时。为报知己,刘彬将罗伦之子罗梁带往程乡任所。罗梁居程乡期间,曾往新会拜见父亲老友——明代思想家、教育家、书法家、诗人陈献章(世称陈白沙)。陈献章想为罗伦作传,而患无所本。于是罗梁撰写了父亲事状,刘彬让儿子刘景惠将事状送交陈献章,并转达自己想与其结交之意。于是,陈献章成了刘彬第二个知己,这从现存的《陈献章集》中可以得到充分反映。

除了罗伦、陈献章外,与刘彬交情深厚的友人还有陈献章的弟子——明代哲学家、教育家、书法家湛若水,明代理学家张元祯、聂豹等人。而这些人,都是当时重修身持己,以经学为务的大儒。

苍生为念的为官理念

刘彬为官,始终以苍生为念。他在程乡知县任上,为了让“境内之颠连无告者”能有基本的生存条件,他成立养济院,每月拨出粟帛救济;为了让监狱的囚犯不会因气疫而死,他“广囹圄之湫隘”,改善监狱环境。在他的治下,程乡百姓“不复破产”,而最能体现刘彬悲悯苍生之情怀的,是其厉斥陶鲁之事。

刘彬在程乡知县任上,曾有一次要到吏部述职,在他离开梅州时,“老稚追攀道左”。刘彬对乡亲们说:“大家不用担心,我此行不会超过半年。”没想到他离开还不到三个月,邻邑饶平就发生强盗攻陷县城、涌向程乡深谷中聚集的事件。程乡官民大惧。当时,刘彬正路过家乡且卧病在床,听到这个消息,第二天就从陆路往程乡赶。当他经过四天的行程回到程乡时,听到四周都是朝廷前来剿匪的军队的喧闹声,他随即向带兵的布政陶鲁请求说,程乡地方小,而朝廷军队人太多,希望能分散一些军队到邻邑,以纾缓程乡百姓的负担。陶鲁在围剿过程中擒获五百余人,但身份真伪不明。刘彬力争不可滥杀无辜,陶鲁不但不听,而且对刘彬说:“你难道不想立功吗?”刘彬厉色回答道:“我作为百姓的父母官,若坐视自己的子弟蒙冤,这怎么能说是立功?”随即将情况报告巡按御史,最后查实有无辜蒙冤者过半。陶鲁因此大惭,谢病不莅事。巡按御史周南、葛萱皆因此对刘彬进行奖励。

刘彬对程乡百姓的悲悯与保护,使程乡百姓感念他,在他离开程乡后,百姓塑刘彬生像于曾井庙,又有立生祠于松口之蓬辣滩附近。

刚柔相济的理政特点

正是由于刘彬始终以苍生为念,所以他在理政上讲究刚柔相济。一方面,对危害百姓的薄恶乡俗深恶痛绝,他以霹雳手段查禁赌场、酒肆,驱逐娼优出境;另一方面,则“首以教化风俗为事”。通过各种形式对一般百姓进行教育开导。

图片

在当时,梅州地区虽然有了州、县官学,但由于“乡之社学不列于官,待有司而后兴”,因此,乡村贫寒子弟的教育问题仍然有待解决。刘彬针对这一情况,自捐薪俸,在程乡东西负城、北距城五里的水南村、南距城八十里的大柘村四个地点,命教谕李钦、训导陈禄主持改建了东西南北四间社学,社学“无所择于其人”,“贫、富、贵、贱,才、不才共之”,于是乡村贫寒子弟有了读书之所。在广设社学(小学),普及教育的同时,刘彬又在县东五六里地的“周溪”曲池之上最高处设濂溪书院作为精英教育的场所。在他的治下,程乡世风大变,当他任满九年考绩时,上级给予的评语是“无能事之虚名,有牧民之实惠”。

清廉自持的道德操守

刘彬任程乡令九年,恤民隠,振士习,以身作则,清廉自持。

当时有一个名叫王慎的人,以“诬军”的罪名被治罪,蒙受了数年不白之冤。刘彬为他平反了冤狱,王慎感念刘彬,将黄金十五两包于香茶中,跪送以为报。刘彬发现后,挥之去,说:“为你平反,是出于我为官之心,怎么能容许收取回报呢!”刘彬一身正气,由此可见。

刘彬不但拒绝一切不义之财,而且还捐出自己的俸禄,或购买田地作为学田,或建都里义仓以待荒歉。而他却自奉省约,衣食舆马如“韦布时”(即像平民一样穿着韦带布衣一类的寒素服装)。他在程乡进行文教建设,不管是乡村贫寒子弟的读书之所——东西南北四社学,还是精英教育的场所——濂溪书院,这些教育机构的建设及开办经费,刘彬“悉以其在官所当得者,积岁成之一,不以扰民”。

静虚为本的修身追求

虽然“口弗道其词”,每天与理学家相友相知的刘彬,自然特别讲求精神上的高迈追求。在县东五六里地的周溪“濂溪书院”,他“政暇辄往游焉,瞻眺徘徊,如有求而弗得”。周溪的山光水色让他陶醉,让他沉思,他作《周溪图》表达自己从中获得的精神感悟。他这种以静虚为本体,以孝友忠信为实地,以施贫活族、正俗化乡为实用的修身追求,也深深地影响了他的儿子刘霖。刘霖晚年在家乡购离明书院,优游于中,暇则朗诵六经,或端坐澄心,会意处辄轩然起舞,人不知所为也。这显然是脱胎于其父优游于“周溪”曲池之上的修身形式。

27.webp.jpg

刘彬静虚为本的修身追求与陈献章“宗自然”“贵自得”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所以,陈献章在看过其《周溪图》后心有戚戚,曾赠诗四首曰:“太极无阶不可跻,却从楼上望周溪。天泉十丈无人汲,云谷老翁来杖藜。”“月色溪光荡两楹,酒醒开眼得蓬瀛。试问老仙谁接引,舂陵云谷两先生。”“两仙何处舞霓裳,天上人间思渺茫。脚底飞云三万丈,随君不得到程乡。”“水北原南秋更多,满川明月濯缨歌。长官要结溪山好,去问南昌乞钓蓑。”(陈献章《阅周溪图作赠刘景林归呈尊甫翁肃庵程乡令》)

刘彬口弗道其词,号不出乡省,用不究其学。但是,他在程乡的为政施设,所至响应,民慕之如父母,这就是所谓的“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明代大儒湛若水因此而为之作传,表而见之。我们作为梅州的民众,自然也不能忘了他。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