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廉大义》⑫“忠孝廉节蔡蒙吉”
发布时间:2021-05-12  来源:梅州市纪委监委  浏览次数:5612   字号:

人物小词典

19.webp.jpg

蔡蒙吉(1245—1276),字梅庵,广东梅州程乡(今梅县区松源镇)人。他出身书香名门,祖父蔡若霖、父亲蔡定夫,都是南宋进士。蔡蒙吉少极颖悟,有“神童”之誉,十二岁应童子科考试,考选为进士,授迪功郎,后授从政郎、韶州司户兼司法。德祐元年(1275),南宋朝廷下诏四方勤王,蔡蒙吉被梅州知州汤执中任命为梅州签书事、义兵总督,组织义兵抗元。兵败被俘后,坚贞不屈,被杀害于兴宁。其在明嘉靖《广东通志》中被誉为“广东古八贤”之一。

晩宋时期,面对蒙(元)入侵、国家沦亡之艰难时局,一大批士人或空谈,或逃亡,或投降。与此相反,也有不少如文天祥、陆秀夫等“大忠极烈,超前绝后”之士,秉持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勇于担当,奋不顾身,相继为国殉难,他们是践行儒家核心理念“忠孝廉节”的士人形象代表。而蔡蒙吉便是其中之典型。

1. 谆谆庭训,理学是瞻

南宋之时,伴随着理学传播,加之传统儒学伦理道德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强化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理念,讲求名节逐渐地成为社会风气。名流节士们勇于担当,奋不顾身,欲挽大厦于将倾的浴血奋斗及其英雄气概,促成了忠义之风的形成。由于理学的熏陶,“江左诸贤持节秉义,九死不衰,一时交游气谊皆班班可纪”。时人郑思肖曾说:“今天下崩裂,忠臣义士死于国者,极慷慨激烈,何啻百数,曾谓汉唐末年有是夫!”

蔡蒙吉出生于官宦世家,祖父若霖,嘉定四年(1211)进士,为钦州推官;父亲定夫,淳祐四年(1244)进士,授清海军节度通判。蒙吉八九岁就能背诵五经,“教授郑景仁、知州贾全召试,奇之”,这除了蔡蒙吉本身生性聪颖外,还与家中的理学熏陶有很大关系。《蔡氏族谱》记载,自福粤公松源开基以来,历代不乏服膺理学之士,蔡蒙吉祖父若霖公弱冠便前往漳州,拜朱熹门人“北溪先生”陈淳为师,得“濂洛关闽”之真传。而在若霖公中进士之后,又派蔡蒙吉之父蔡定夫拜“九峰夫子”蔡沉为师。“九峰夫子”蔡沉,师自其父蔡元定(西山先生)和朱熹,是当时著名的理学家。若此记录属实,则蔡蒙吉可谓是朱熹的三传弟子(蔡沉为朱熹弟子,蔡蒙吉之父蔡定夫为蔡沉弟子,因此蔡蒙吉为三传弟子)。作者署名陆秀夫的《若霖公传》中更是详细地提到了此事,文中提到若霖公对定夫公的庭训时,这样写道:“每述庭训云,孔孟道脉惟二程为正……复与其仲嗣沉(即蔡沉),后先师及文公,益有所折衷,近闻沉老且健,然予已晚矣,汝其往毋以千里妨其业,毋以行长略其礼。汝其畏敬之,以竟其业,身体之而力行,是亦足矣。”

当然,对蔡蒙吉影响最大的便是他的父亲。《蔡氏大宗族谱》中记载了定夫公对蒙吉公庭训,其云:“忠孝廉节,国家至宝,尔等不可不察。”从以上叙述不难看出,蔡蒙吉从小便受到家中的谆谆庭训,以及浓厚的理学氛围熏陶,这对其后来成为忠臣节士,无疑是一个很重要的影响。

2. 求学安国,《春秋》大义

 除了家中浓厚的理学氛围外,蔡蒙吉的成才还离不开当时的理学名师乡进士侯安国的教导。侯安国是福建宁化的乡进士,宋淳祐年间来梅,任梅州教授。当时梅州经学未开,侯安国便以《春秋》授课,培育士子。并且通过免入学者徭役,激励梅人苦读,开经学讲授之风,梅州因此而文风日盛。蔡蒙吉是幸运的,因为早在蔡蒙吉祖父若霖公中进士之后,便已经从松源搬到了梅城曾井之侧建立宦宇,他因此能就近求学于侯安国。

我们追溯侯安国的学问来源,亦可以知道其同样出自理学世家。江西第五修《侯氏族谱》记载,他被认为是宋代理学名家侯仲良(字师圣)八世孙。另外从其教授《春秋》且讳安国来看,我们也可推测,其与福建另一位春秋学大师胡安国或有师承上的联系。

胡安国字康侯,学者称“武夷先生”,南宋建宁崇安(今属福建)人。其治学理念上承二程,下接谢良佐、杨时、游酢,在理学发展史上居于承上启下的地位。他是南宋时期的著名经学家和湖湘学派的创始人之一。其主张抗金,收复失地。为人处事,以圣人为楷模,重操守、讲忠信,性格耿直,不趋炎附势,不阿谀奉承权贵。特别强调忠、孝等封建纲常,其行尤笃。毕生潜究《春秋》,谓“《六籍》惟此书出于先圣之手”,天下事物无不备于此,“为传心要典”。用时二十余年,撰成《春秋传》。书成以后,除深为当世所重外,亦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宋儒的诸多春秋学著作中,此书地位最为显赫,影响了几百年的春秋学研究。

胡安国将其经世致用、华夷之辨、尊王攘夷的思想贯穿于《春秋传》的始终,奠定了将心性之学与经世致用相结合的学风,端正了学人的志向品格和人生价值方向,其门下学人践行实学思想和实干作风,关注现实,忠君报国,济世救民。我们可以看到,南宋朝廷面临覆灭的危急关头,胡安国的门人弟子中如蔡蒙吉者亦不少,他们纷纷投笔从戎,在激烈的战斗中为国捐躯。在长沙保卫战中,仅岳麓书院诸生就“十亡其九”,不计其数。这从一个侧面佐证,蔡蒙吉之所以忠义报国,慷慨赴死,是因为侯安国的教导,更可远溯根源至胡安国思想之风。岳麓书院诸生和蔡蒙吉等都是理学教育的产物,他们是讲究气节、为国尽忠的士人代表。蔡蒙吉所具有的信念和气节,便是源于理学的民族文化内核。

3. 童子登科,意气风发

蔡蒙吉小时候就很聪慧,被称为神童,再加之其深厚的家学渊源和名师指点,十二岁便中了进士。其玄孙、明永乐年间举人蔡克宏在《蒙吉公行实》中有详细记载:“公生而颖异,甫能言,授五经,九岁即举笔成文,于诸子百家莫不洞悉,知州贾全及教授郑景仁面试皆奇之,从乡进士侯安国学《春秋》,了其大义,应童子试州县都擢第一,至十二岁遂以春秋闱捷登宝祐四年(1256)丙辰科进士第,即授迪功郎。”

宝祐四年(1256),蔡蒙吉十二岁,应童子科考试,考选为进士第,授官衔迪功郎(从九品)。宋代科举考试中的童子科,是为十五岁以下的少年而设,在这个年龄之内,能通经作诗赋者,要由州里推荐到朝中,首先通过国子监考试(或中书省考试),再由皇帝亲自面试,最后国家给予考试合格的童子官职或赐出身,不合格的只能“赐帛”遣送回籍。按照学者目前的有关统计,宋朝共有一百七十七位姓名可考的童子中童子科,相对于宋朝科举取士总数的十一二万来说,考中童子科的人还是极少的。蔡蒙吉十二岁能得此殊誉,可见他才学出众与早慧。就目前相关记载来看,岭南还没有比他更小的童子科进士,说他是岭南历史上年纪最小的进士是当之无愧。值得注意的是,同是宝祐四年,文天祥、陆秀夫也与蔡蒙吉同登进士第。

蔡蒙吉在登童子科进士之后,便被授予了迪功郎的官衔。按照南宋的制度,一般情况下,童子科进士即使有官衔,要获取具体的职位,还须经过吏部的铨选。铨选,则需要等其二十五岁以后才能进行,由于此时蔡蒙吉不过十二岁,因此蔡蒙吉在此期间只能回家守选。蔡蒙吉归乡期间,十分注重对家乡人才的培养。他捐献其老家松源的田地(在山门寺右侧),创建松源义学,开梅州地区设立义学的先河。

蔡蒙吉二十五岁后再次进京铨选,因为准备充分获得了优等第一名,因此破格加三资官衔升一品,授予其从政郎官衔(从八品),以及韶州司户兼司法的职位。关于其在韶州时的情况,其玄孙蔡克宏在《蒙吉公行实》中写道:“屡有政绩,韶之民从而德之。”

4. 尽忠报国,壮怀激烈

好景不长,由于皇帝昏庸,贾似道专权,南宋皇朝此时已处在风雨飘摇之中。宋恭帝德祐元年(1275),蒙古兵排山倒海般南下,南宋危如累卵。刚过新年,拉着四岁的宋恭帝垂帘听政的谢太后,连忙下“哀痛诏”,急命各地方官招兵勤王,抗敌保国。此时的蔡蒙吉正在梅州家中过春节,事出紧急,被梅州知州汤执中任命为签书事,负责统督义兵军马。接到任命后,蔡蒙吉便散尽家财以助兵饷,召集义兵若干人准备勤王,然而由于梅州距离临安太过遥远,且路途艰辛,因此便转而聚兵保卫梅城。

到了德祐二年(1276),元将易正大兵围梅州,蔡蒙吉军孤力弱,只能且战且守。一个多月后,元兵大举进攻,梅州城被攻破,蔡蒙吉被俘。易正大在攻破梅州城后,移军攻打潮州,便将蔡蒙吉关押在兴宁。其部将陈一元任兴宁县令并负责看守蔡蒙吉,陈一元想用严刑(将其放进锅里煮)来威胁他,又用高官厚爵来引诱他,但是蔡蒙吉大义凛然,严词痛斥叛贼:“吾家世为宋臣,唯速求一死以报宋。”又云:“吾但知尽忠报国,宁肯从胡奴而苟生哉!”遂被恼羞成怒的陈一元杀害,此时他才不过三十二岁。蔡蒙吉被杀后暴尸三日,然而却“颜色如生”,陈一元见状惊惧,赶快将蔡蒙吉尸体收葬。

次年三月,文天祥率兵由福建入粵,收复梅州,在获悉蔡蒙吉遇难详情后,悲痛万分。他与蔡蒙吉为同科进士,又同为抗元之士,且同是朱熹的三传弟子,自然惺惺相惜。为表彰忠烈,文天祥棺殓其骸,奏请御葬于梅州牛岗坪,迎其神主入梅州学宫,并奏请皇帝赐蔡蒙吉谥号承节。御葬之时,为文致祭曰:“嗟乎蔡公,振纲扶纪,殉难捐躯!予以间关,睹公形状而徒伤凄切,欲公话而不得一语。匹忠贯义,垂格离离。公之精神,无往不在:在天地为神祇;在山川为社稷;在郡邑为乡贤。春秋二祭,庙食万年。噫!公之生也,名垂竹帛;公之死也,重若泰山。永为朝廷仕者之模范,宗族后裔之仪型。”除此之外,文天祥还到蔡蒙吉松源祖祠内亲书“忠孝廉节”四个大字,以彰其浩然之气。

《中庸章句集注》云“惟圣人,能知圣人”,我们也可以说“惟忠臣,能知忠臣”。文天祥驻军梅州期间,也曾和当地梅人说:“签书蔡公,与潮州太守马发公,皆广东豪杰,吾不及一见,吾之不幸也。”其对蔡蒙吉尽忠报国精神之敬佩,可见一斑。

【纪念印记】

在蔡蒙吉考上进士后,州官于南宋开庆元年(1259)在县治南八十步为其立有德泽坊(即童魁坊),后来因修建城墙被拆毁。自蔡蒙吉壮烈牺牲之后,梅州人民不忘其孤忠,自明代以来,各种纪念蔡蒙吉的活动绵延不绝。在明朝,梅州境内的大部分为潮州府所辖,蔡蒙吉被奉祀在潮州府的乡贤祠;而在程乡县(宋代梅州下辖一县,为程乡县,明代撤梅州,存程乡县)治所中,亦将蔡蒙吉奉祀于乡贤祠,以享春秋二祭。崇祯年间梅城下市兴建有五忠祠,顺治年间改为七贤书院,而后又改为九贤书院,其中皆奉祀蔡蒙吉。值得注意的是无论“七贤”或“九贤”,其中只有两位是梅州人,一为程旼,另一就是蔡蒙吉。民国时又建七贤亭于金山顶,后因年久失修被拆毁。2017年梅县区政府将梅花山的“梅花亭”改建为“七贤亭”,以延续先贤之光。

明永乐年间,蔡蒙吉玄孙蔡克宏在松源祖祠对面燕洋湖建神童书院(又名蒙吉书院),以扬其倡学之德作育人才。蔡蒙吉墓本来在梅城牛岗坪,蔡克宏考虑到松源距离梅城有三百余里,跋涉祭扫艰难,因此将蔡蒙吉墓迁至尧塘(今桃尧镇)练坑。到了清康熙年间,当地武生卢某在蔡蒙吉墓旁占地修坟,县令王吉人裁决复原,并亲自为蔡蒙吉撰写墓志铭。该墓历经重修,今保存尚好。

20.webp.jpg

文天祥光复梅州时,在蔡蒙吉故居手书“忠孝廉节”四个大字

21.webp.jpg

蔡蒙吉故居全景

为了纪念蔡蒙吉,在松口镇,清代还建有蔡蒙吉纪念亭及纪念碑,民国初年纪念碑被移至镇内中山公园湖畔,“文革”中被毁,现只存碑基。在蔡蒙吉的故里松源镇,则新建有蒙吉大桥。松源镇金星村的蔡蒙吉故居,是梅州现存最早的客家围龙屋建筑,历经修葺现存较好。故居内的对联及匾额多为名人所立,其中最引人瞩目的便是文天祥在中堂墙壁所题赠的“忠孝廉节”四字,另外正大门对联“乡贤世第,理学宗风”,以及横批“科甲忠贤”为清代翰林王利亨所书;正厅神龛两侧对联为清代翰林邱玖华所题。蔡蒙吉故居于1987年11月被公布为梅县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1月又被公布为梅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