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廉大义》⑩“治梅有创举刘涣”
发布时间:2021-05-12  来源:梅州市纪委监委  浏览次数:3583   字号:

人物小词典

刘涣(1152?—1225?),广东潮州府海阳县东津村人。曾任梅州尉和梅州知州。刘涣在梅州史上创下多项为官纪录:第一,他在梅州为官十八年,是任职最长的官吏;第二,他以门生身份刊刻宋代大诗人杨万里的《南海集》,其《南海集跋》是最早的《南海集》文学批评;第三,在三任梅州知州的经历中,他以四大创举深刻地改变了梅州的教育和文化面貌;第四,《百花洲谶》以及《梅州重修学记》等多篇诗文,使他成为梅州历史上留下文献最多的知州。在梅州的教育和文化史上,刘涣是功绩显赫的一位地方官员。

在梅州,南宋知州刘涣的事迹鲜为人知。宋梅州知州进入“名宦传”的,《程乡县志》卷五有陈希伋、刘安雅、方渐等七人,刘涣不与焉;乾隆《嘉应州志》卷四有陈希伋、柯宋英、方渐等五人,刘涣不与焉。

当然,方志对刘涣还是有些零星记载,只是记为“刘焕”。康熙《程乡县志》卷一“桥梁”:“百花桥,城南之西百花洲,宋庆元州守刘焕造,舆梁十二间,因洲而名。”卷二“学校”:“宁宗庆元六年,知州刘焕增学宫,新十哲像,编续(遍绘)从祀。”卷五:“刘焕,庆元间任。”但没有为他立传,其任职时间和事迹均语焉不详。今人周修东《宋潮州七贤年谱丛刊》在《刘允暨子昉二先生事迹系年》一文后附《刘涣行年考》,《梅州文化通史》第五章第三节中的《刘涣作宰梅州及其文教建设》亦有刘涣事,这说明对刘涣的认识有所深入,但仍不详。

梅州有个神秘《旧谶》,它的内涵至今未破解,是梅州历史上的一桩公案。其实,刘涣是梅州历史上大有作为的知州,而且与神秘《旧谶》密切相关。

1. 刘涣的为官经历

刘涣约生于南宋绍兴二十二年(1152),约卒于宝庆元年(1225),广东潮州府海阳县东津村人。他本名刘唤,杨万里《诚斋集》作“刘涣”,清康熙《程乡县志》和乾隆《嘉应州志》作“刘焕”,明正德《琼台志》误作“刘汉”。他本字明甫,为官后字伯顺,又称刘炜叔。其祖父刘允被尊为潮州七贤之一,宋绍圣间任程乡县令;其伯父刘昉,为宋龙图阁学士、湖南安抚使;其父刘景,靖康元年(1126)举贤良方正,任台州、南雄知州。

刘涣在南宋淳熙四年至嘉定六年(1177—1213)间为官,任职于广南东路的梅州、肇庆、惠州、广州,以及属广南西路的琼州等地,可分为三个时期。据笔者考证,刘涣的为官经历大致如下:

一是尉官时期。刘涣首任梅州尉,时间是淳熙四年至淳熙十二年(1177—1185)。刘涣任梅州尉为破格:第一,突破籍贯问题。历代规定,不许任职于本贯州县以及邻境。但因梅州为极边烟瘴之地,税收不足以资正官,故可例外。第二,突破资历问题。刘涣本不具备为官资历,但是一靠父荫,二靠特例。淳熙四年(1177),因梅州、龙南、安远等闽粤赣边区穷困落后,官吏不愿到此为官,朝廷特给出优惠政策。淳熙四年,二十五岁的刘涣因父荫注官为梅州尉、迪功郎,其职责是缉盗擒寇,维护地方治安。

刘涣一生最大的幸事,是在任梅州尉时结识了南宋大诗人杨万里。淳熙八年(1181),汀州巨寇沈师兵围梅州,广东提刑杨万里率师东征,到梅州平乱。作为专管梅州治安的刘涣,奔走于杨万里麾下,因此得以接触杨万里,刘涣率部于要路巡护,组织兵士和壮丁配合大军逐捕盗贼,还成为杨万里军前的向导和当地的情报参谋。在此期间,二人相知日深,促进了杨万里对于梅州风土人情的深入理解(详见本书《诗魂铸梅杨万里》一文)。平定沈师后,刘涣成为杨万里的门生。刘涣有幸结识杨万里,这既使他积累了资历和军功,在文学和思想上也进入新的境界,从而直接影响到他的人生境界和官场生涯。

二是通判时期。杨万里到梅州平乱,深刻地影响了梅州历史。淳熙十一年(1184),杨万里上《甲辰以尚书左郎官召还上殿第一劄子》,当中反映潮梅地区:“大氐(抵)茂林千里,大木百围。在潮、梅之两间,人行其中,终日不逢居民,不见天日。盗藏其山,而人莫之觉。”使梅州的穷困落后和盗贼横行的状况,直达天听。淳熙十二年(1185),两广缺县令达三十六县,有的地方十余年无县令,梅州在淳熙十年至淳熙十一年(1183—1184)也缺知州。故在杨万里上疏的次年,中央政府对梅州等地制定新的优厚政策:第一,特许知州知县可辟差一次;第二,准许任满后升职;第三,资历上可减一年名次。在此政策背景下,黄畟担任了梅州知州。因杨万里的举荐,三十四岁的梅州尉刘涣因有三任七考的资历,进入关升名单,升为广东肇庆军府通判、承事郎,兼管内劝农事。

刘涣任肇庆通判的时间,为淳熙十三年至绍熙五年(1186—1194),曾兼摄清远县令;庆元元年(1195),刘涣离开肇庆,任琼州通判,至庆元三年(1197)。其时因知州见缺,于是刘涣又代理琼州知州。刘涣通守(通判“权知”知州,名为通守)任上大兴文教,修缮学宫,新饰孔庙圣像,增加祭器、庖厨和学费。他在琼州大兴文教影响巨大,连少数民族也派子弟到琼州入学。

三是知州时期。因通守政绩,庆元四年(1198)刘涣升任梅州知州,直至嘉泰三年(1203)。梅州是广南小郡,下州知州秩从五品。嘉泰四年(1204),他接替曾秘任惠州知府。在这期间,他创建博罗县学。开禧三年至嘉定二年(1207—1209),他三任梅州知州。嘉定三年至嘉定五年(1210—1212),刘涣升任广州府同知。其时,杨万里长子杨长孺任广东经略安抚使、广州知府,刘涣为其下属。可见,他与杨万里一家特别有缘。

嘉定六年(1213),刘涣致仕。嘉定十一年(1218),他仍在世,约卒于宝庆元年(1225)。

2. 刊刻杨万里《南海集》弘扬岭南文化

刘涣一生的大事有二,其一是刊刻杨万里的《南海集》。

刘涣的一生得益于杨万里。淳熙十三年(1186)升肇庆通判后,他对老师感激不尽,立即出资刊刻老师的《南海集》。刘涣刊刻《南海集》,既是报答师恩,也是弘扬岭南地方文化,还是报答圣恩。《诚斋集》卷八十一载杨万里《南海诗集序》:“予生好为诗,初好之,既而厌之。至绍兴壬午,予诗始变,予乃喜,既而又厌之。至乾道庚寅,予诗又变。至淳熙丁酉,予诗又变。是时,假守毗陵,后三年,予落南。初为常平使者,复持宪节。自庚子至壬寅,有诗四百首。如《竹枝歌》等篇,每举示友人尤延之,延之必击节,以为有刘梦得之味,予未敢信也。潮阳刘涣伯顺为清远宰,时尝为予求所谓《南海集》四百首者至再。见于中都,伯顺复请不懈,乃克与之。嗟乎,予老矣。未知继今诗犹能变否。延之尝云:予诗每变每进。能变矣,未知犹进否。他日观此集,其羡也乎,其亦厌也乎。予诗自壬午至今,凡二千一百余首,曰《江湖集》,曰《荆溪集》,曰《西归集》,曰《南海集》,曰《朝天集》,余四集伯顺尚欲之,他日当续寄也。丙午(淳熙十三年,1186)六月十八日,诚斋野客杨万里廷秀序。”集序叙述了杨万里诗风的转变,以及刘涣请求刊刻《南海集》的过程。《南海集》原为八卷,据《宋史·艺文志》:“杨万里《南海集》八卷。”此本即为刘涣在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腊月刊刻,全名是《诚斋先生南海集》,简称《南海集》宋淳熙刻本,此书在日本宫内厅书陵部有藏本。

其时,杨万里任枢密院检详官,尚书省右司郎中、左司郎中,兼东宫侍读官。《南海集》后有刘涣《诚斋先生南海集跋》,此跋在清驻日参赞杨守敬《日本访书志》卷十四作“《诚斋集》刘炜叔序”。刘涣的跋论述杨万里诗风的转变,高度评价《南海集》在杨万里诗歌创作史上的地位,把杨万里比作宋代的韩愈,最后论述刊刻《南海集》的意义。刘涣的跋立论高远,在总观古今文学演变的文学史视角下评论《南海集》,具有大家的风范,表现出刘涣洗练的文笔,更见出其卓越的见识。该文是《南海集》最早的文学评论,在杨万里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淳熙十四年(1187),任秘书少监的杨万里把《朝天集》再寄给刘涣,以备刊刻。杨万里《诚斋朝天集序》中提到:“至丁未(淳熙十四年,1187)六月十三日,得故人刘伯顺书,送所刻《南海集》来,且索近诗。于是汇而次之,得诗四百首,名曰《朝天集》,寄之云。”同年,杨万里《诚斋西归诗集序》:“凡一年,得诗仅二百首,题曰《西归集》,录以寄公。今复寄刘伯顺与钟仲山。”杨万里再次把《西归集》寄给刘涣,以备刊刻。

3. 治梅四大创举与《百花洲谶》

宋代梅州是烟瘴极贫之地,官吏视为畏途。《元城语录解》:“春循梅新,与死为邻。”但刘涣却在梅州任职半生。庆元四年(1198),因梅州缺知州,他主动到梅州任职。任期满后仍无州官,他于嘉泰元年(1201)第二次任梅州知州。开禧三年(1207),梅州再缺知州,他第三次任梅州知州。三任九年,加之梅州尉九年,他把一生最美好的时光献给了梅州,创下了梅州官吏任职时间最长的纪录,且每一任都积极有为。

宋代知州,首先需遵循宋真宗制定的《文武七条》:“一曰清心,谓平心待物,不为喜怒爱憎之所迁,则庶事自正。二曰奉公,谓公直洁己,则民自畏服。三曰修德,谓以德化人,不必专尚威猛。四曰责实,勿竞虚誉。五曰明察,谓勤察民情,勿使赋役不均,刑罚不中。六曰劝课,谓劝谕下民,勤于孝悌之行、农桑之务。七曰革弊,谓求民疾苦,而厘革之。”以上七条是做官的基本准则,但刘涣不满足于此。岭南蛮荒之地最缺的是教育,庆元六年(1200)他第一任期即将结束时,他增修学宫,扩充教室,新造学宫正殿十大圣贤像,新绘配祀群像。竣工之日,官吏和学生二百多人庆祝,朱熹的高足、梅州学正郑南升撰《梅州重修学记》。后曾任宋宰相的周必大作《梅州重修学记》云:“侯,潮人也。梅治程乡,犹本郡也,初仕即尉此。习知其风俗,周知其财用。况大父伯父再世登科,故崇儒之心切,而为政之力易。下车以庆元五年之仲冬,越明年闰春之朔,即增饰学宫,新十哲像,徧缋从祀。凡斋舍、职事、位下职庖湢之属,悉加于旧广……侯名涣,字伯顺,今官朝散郎。”刘涣任梅州知州,周必大作庆元五年(1199),其实当是庆元四年(1198)。因为,庆元六年(1200)为他离任之年。

此外,刘涣在梅州还有四大创举,更是体现了他鞠躬尽瘁和大胆创新的为政精神:

一是创建梅州贡院。因梅州穷困,生员人少,故梅州无考试院,学生只能借考于潮州府。这既不利于学生,也限制了梅州教育的发展。于是,刘涣决定创建梅州贡院。明嘉靖《潮州府志》卷一:(梅州)“贡院故址:在县治右。宋嘉泰元年(1201),知州刘焕建,乡试士于此。”宋周必大《梅州贡院记》:“梅之置州,适后他邦。在法:士不满百,并试傍郡。贡院之不设,时也……今太守朝散郎刘涣,节用储财,肇新试闱,亦时也。相攸度基,广十有二丈,深三十有七丈。布竹木龙川,择梓匠于汀赣,为厅堂各五间,其崇二丈五尺,廊屋十四间,内外门各五间,封弥誊屋总十间。隔街有溪,限以编户,厚偿其直,彻而逹之。洞视山川之秀。汉(江)中有百花洲,创佳致亭于其上。兴工以庆元六年六月,讫事以十一月丁巳。”贡院工程浩大,它宽四十米,长一百二十多米,房高八米,厅堂房间三十余间。刘涣创建梅州贡院,结束了梅州考生借考于潮州的历史。

二是开发百花洲、创建百花桥。庆元六年,刘涣在第一任知州任上即开始治理百花洲。乾隆《嘉应州志》卷一“百花洲”:“城南六十步。平夷如掌,周回四百步,介梅溪、程江二水之间。洲东相传有五色水,绚烂如锦,谓之锦江。元元统间,水溢洲溃。今河道迁改,未能复。州人指河西程、梅二水夹流处名之。”百花洲在梅江与程江两水交汇处,是两河对冲时潴留泥沙堆积而成的沙洲。洲上杂树花生,景色优美,为梅州一大形胜。庆元六年(1200),刘涣先在百花洲上垒石为假山,辅以亭台,命名为佳致亭。嘉泰元年(1201),刘涣在第二任梅州知州任上继续开发百花洲。他以百花洲为中介,在梅江上修建一座宏伟的梅江大桥——百花桥。桥工程巨大——桥宽十米,长二百米,桥上建房廊十二间,为可以遮风避雨的风雨桥。梅州最早的桥梁是嘉应桥和梯云桥,是杨万里到梅州后所建,但它们均是小桥。梅江则无桥。刘涣创建的百花桥是梅江历史上第一桥,它揭开了梅州人在梅江上建桥历史的第一页。

三是创建七贤堂。开禧三年(1207)在第三任梅州知州任上,刘涣继续开发百花洲,在洲上创建七贤堂。万历《广东通志》卷四十一:“七贤堂,在百花洲尾,宋开禧元年(1205),知州刘焕创,祀韩文公、程伊川、朱文公、刘元城、刘大中,程居士、赵先生。”七贤堂的文化视野是韩江流域的七位文化和道德巨人,他们是韩愈、程颐、朱熹、刘元城、刘大中、程旼、赵德。刘涣把崇尚文教、尊重贤才的观念物化为梅州具象的庙宇,以铸造梅州的文化精神。

四是创建梅州小学。嘉定元年(1208)七月,刘涣在第三任梅州知州任上,又创建梅州小学。光绪《嘉应州志》卷十九:“刘涣……置小学四斋,聚童稚肄业,资助月费,旋捐千余缗,市田塘十五顷有奇,以供修火。梅有小学,公之创也。”宋梅州学掾林淘《置小学记》:“人才不择地而生,始习之善,则终身之事业系焉。太守刘公涣,不鄙夷梅人,创小学四斋,聚童稚肄业。月试分五等,率三十贯而资给之,且时至学而勉励焉。由是,四斋弦诵之声达于里巷。公曰:是不可为岁月计。即捐千余缗,市民良田之愿鬻入官者,收其租为小学粮,命学掾林淘主之。淘窃谓:学校风化之本,而小学又大学之本。日渐月摩,秀选俊造,彬彬辈出,剔斯田之利大矣。既集其数,请书以锓于石。”新创建的梅州小学与州学配套,使梅州的教育自成体系。刘涣创建梅州小学,为州学的发展建立序列性的基础工程。

刘涣的四大创举开创了梅州教育和文化的新时代。四大创举中的三项为教育文化工程,百花桥既是实用的民生工程,又兼有塑造梅州新景观的文化任务。

这一以百花洲为中心的新气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使梅州出现了神秘的《旧谶》:“百花洲尾齐州前,诸生出状元。”《旧谶》首先见于李士淳《周溪状元桥序》:“《旧谶》云:百花洲尾齐州前,此地出状元。”康熙《程乡县志》卷一同此。它的意思是:当百花洲在尾巴的七贤堂处再长大九十米、洲尾与府衙对齐之时,便是梅州状元诞生之日。

《旧谶》是梅州历史上的一桩公案:即《旧谶》何时而生,因何事而生,因何人而生,长期以来均无答案。要弄清《旧谶》,必须解决以下三个问题。

《旧谶》生于何时

笔者认为,它产生于宋代。梅州佚名的《百花洲怀古》:“佳致诸亭水吐吞,百花开尽古洲存。更谁叠石为峰起,何处舆梁有市喧?风月一船溪岸景,图画半入野蔬园。早符齐尾州前谶,看取诸生作状元。”此诗当是宋人作。理由是,此谶最早见于南宋王象之《舆地纪胜》卷一百二“程乡县景物”:“百花洲,在城之南,介雨(两)水之间。《谶》云:百花洲尾齐州前,此地出状元。”这里并不称《旧谶》,表明此谶是宋代作品。另外,宋咸淳七年(1271)梅州知州蒲寿宬《心泉学诗稿》卷六《百花洲梅》:“孤根宁不在栽培,枝北枝南春一回。尽道游鱼是佳谶,不知洲上有花魁。”此诗与上面《百花洲怀古》相互呼应,均描写宋代的百花洲、佳致亭和佳谶。可见,在宋代末年,百花洲依然美丽依旧,佳致亭仍然耸立,其被毁在元代。值得注意的是,宋人称此谶为《谶》,或者《佳谶》。元人称谓不详,明清人才称为《旧谶》。

《旧谶》因何事而生

从题材看,谶因百花洲的新气象而生,也预言了百花洲的光辉未来,当名《百花洲谶》。不巧,清王仕云《望杏坊记》:“梅邑百花洲,《旧谶》云:洲尾齐州前,诸生出状元。”即称它为《百花洲谶》,甚是。

《旧谶》因何人或者哪位知州而生

《百花洲谶》是因百花洲的新面貌而生,它必然首先与治理百花洲的人有关。此谶又称《百花洲状元谶》,王仕云《鼎建南楼碑记》:“花洲有状元故谶。”《旧谶》借百花洲而预言梅州未来的状元的诞生,它必然与在梅州大兴文教、孕育状元的知州有关。

在梅州历史,开发治理百花洲,在百花洲上建佳致亭、百花桥和七贤堂的人是刘涣,在梅州教育上有大创举的人也是刘涣。因此,《百花洲谶》歌颂刘涣的政绩,它必然产生于刘涣时代。刘涣大力开发治理百花洲,创办梅州贡院和小学等创举,极大地改变了梅州的文化和教育面貌,使梅州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新气象,于是极大地刺激了梅州人民的科举豪情,驱使士子们全力向状元进军,于是预言梅州教育前途的《百花洲谶》便应运而生了。

具体而言,《百花洲谶》产生于嘉定元年至嘉定二年(1208—1209)间。此时,刘涣第三次开发百花洲的工程已竣工,梅州教育的新局面已经形成,人民对刘涣治梅政绩的赞颂也达到高潮。《百花洲谶》基于百花洲和梅州教育的巨大变化,对梅州教育的光辉前景——状元的诞生充满希望。它既是梅州人的状元梦,也是对刘涣治理梅州业绩的高度赞扬。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