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广东省梅州市梅县区畲江镇纪委干部来到官铺村开展回访时了解到,官铺村委已与某农业企业成功签订合同,耕地重新盘活后,惠及7个村民小组共计209户村民,年均村集体收入将增加约9万元。
此前,畲江镇纪委接到村民反映,官铺村有部分耕地因某企业经营问题导致耕地未能被合理耕作和利用,村民权益得不到应有保障。畲江镇纪委推动相关职能部门开展走访了解、现场核实、座谈协商,最终重新引进意向企业盘活300多亩耕地。
农村集体“三资”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物质基础,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梅州市纪委监委把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突出问题作为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的重点整治项目,部署开展村(社区)集体“三资”经营性合同管理中突出问题专项整治,进一步规范和强化村(社区)集体“三资”管理,监督护航“百千万工程”。
“我们印发工作方案,选取全市‘百千万工程’典型示范村和重点关注村(居),全面排查整改涉及村(社区)集体土地、物业资产资源流转和租赁发包等‘三资’经营性合同管理存在的问题。”梅州市纪委监委相关负责同志表示。
该市纪委监委联合市农业农村局、市财政局、市自然资源局等部门组成4个督导组,对8个县(市、区)专项整治情况进行实地督导,围绕“三资”经营性合同签订以及履行过程中存在的违规处置、暗箱操作、优亲厚友等损害群众和集体利益的问题开展专项整治,推动解决村(社区)集体“三资”管理使用不规范问题。
“我们通过谈话询问、查阅资料等方式,共抽查16个镇(街)、16个行政村(经联社)、244个村民小组(经济社),发现超长期合同、未履行民主决策程序合同、超低价合同等不规范合同110份,督查发现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和工程项目管理等方面问题28个,移送问题线索2条。”督导组相关负责同志说。
此外,梅州市纪委监委发挥惠民信息平台作用,推动各县(市、区)在该平台设立“小型工程项目”功能模块,要求各镇、村将使用财政资金且不需公开招投标的小型工程项目信息在平台上全面公开,并组织开展专项监督,严肃查处暗箱操作、违规审批、收受回扣、吃拿卡要等各种涉及农村集体“三资”的“微腐败”问题。截至目前,该市共公开小型工程建设项目25486个,涉及财政资金约22亿元,共摸查发现问题1894个,推动整改问题1673个,查处基层小型工程建设中问题35个,给予党纪政务处分65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