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新闻宣传 >> 综合要闻
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系列解读之一破浪前行
发布时间:2024-12-16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浏览次数:36   字号:

3.jpg

  12月13日,在江苏省连云港港东方港务分公司码头,滚装轮正在装载2080辆汽车出口中东国家。临近年末,连云港港滚装生产按下“加速键”,一批又一批国产汽车陆续装船。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4.jpg

  近年来,从基础零部件到整体系统的智能集成,人形机器人产业的多个赛道正在大湾区蓬勃发展。图为近日,在帕西尼感知科技(深圳)有限公司的实验室,工作人员测试人形机器人TORA-ONE的手指抓握能力。 新华社记者 毛思倩 摄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12月11日至12日在北京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总结2024年经济工作,分析当前经济形势,部署2025年经济工作,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把舵定向。

  今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中国经济表现如何?相关政策如何起到积极效应?实现既定目标的有利条件有哪些?如何坚定信心、破浪前行?记者采访了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科研信息部副部长、研究员刘向东,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江宇。

  在超大体量下保持较高增速,中国经济总体平稳、稳中有进

  记者:今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中国经济今年的表现如何?

  刘向东:这一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顶住压力、克服困难,沉着应变、综合施策,我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持续增强,中国式现代化迈出新的坚实步伐。

  面对经济运行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党中央在推动存量政策持续显效的同时,及时出台一揽子增量政策,加大财政货币政策逆周期调节力度,着力深化改革开放、扩大国内需求、优化经济结构,为即将顺利完成的全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奠定坚实基础。

  前三季度,中国经济总体平稳、稳中有进。2024年以来,中国经济实现良好开局,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4.8%,二、三季度经济增速承压,部分宏观指标表现好于预期,主要表现在:一是工业生产加快、服务业趋稳。前三季度,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8%,较去年同期加快1.8个百分点。1至10月份,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增长5.0%。二是出口保持强劲、投资延续平稳、消费温和复苏。1至10月份,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达36.02万亿元,同比增长5.2%;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46893家,同比增长11.8%,开放型经济跨上新台阶。前10月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4%,投资关键作用有效发挥。10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4.8%,消费潜力持续释放。三是就业形势总体稳定,调查失业率有所下降。前三季度,全国城镇新增就业达1049万人,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值同比下降0.2个百分点,就业大盘保持平稳。10月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0%,比上月下降0.1个百分点。

  江宇:今年是“关键一年”,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繁重。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即将顺利完成。

  总的来看,我国经济的基本面是积极、健康的。从增长速度来看,在全球大型经济体中,中国的经济增速仍然保持前列。从结构来看,新质生产力稳步发展,改革开放持续深化,重点领域风险化解有序有效,民生保障扎实有力,中国式现代化迈出新的坚实步伐。前三季度,全国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和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同比增长7.5%和9.1%,这表明经济增长是伴随着结构改善的。

  在超大体量下保持较高增速,充分说明了中国经济发展的韧性和潜力。对此,人民群众也有切身体会,例如珠海航展上展示的“黑科技”,正是多年来实施自主创新战略的成果。再比如,我国新能源汽车年产量再上新台阶,两年时间翻了一番,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选择新能源汽车,这与我们坚持绿色发展战略、发挥好政府和市场“两只手”的作用、营造良好产业生态是分不开的。

  加力推出一揽子增量政策,持续推动经济回升向好

  记者: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这一年,新质生产力稳步发展,中国式现代化迈出新的坚实步伐。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如何能塑造发展新优势?

  江宇:12月9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要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新质生产力的概念已经成为各地的高度共识和自觉行动,在各行各业不断塑造着发展新优势。今年以来,我国持续增强科技创新的支撑能力,积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推动未来产业蓬勃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概念有效促进了投资,我国新能源汽车年产量首破1000万辆、“东数西算”首条400G全光省际骨干网正式商用、6G端到端实验平台初步建成、已建成近万家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等等。这些都为将来的经济增长开辟了新空间。

  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需求永远不会消失,只要满足新发展理念要求,经过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传统产业依然可以成为朝阳产业。例如,传统汽车产业通过数字化智能化升级,成为智能网联汽车;通过数智化等新技术改造,我国传统的纺织行业已经走向世界产业链的中高端,整体位居世界前列;一些钢铁企业采用先进环保技术,实现煤气零放散、废水零排放、固废零出厂,全面应用“5G+工业互联网技术”,大幅提高了企业运营效率、劳动效率、能源效率和质控精度。由此可见,没有落后的产业,只有落后的技术。只要瞄准社会的真实需要,传统工业依然有巨大的升级空间。

  记者:一年来,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很不平凡,成绩令人鼓舞,特别是9月26日中央政治局会议部署一揽子增量政策,使社会信心有效提振,经济明显回升。相关政策如何起到积极效应?

  刘向东:随着中央政治局会议部署一揽子增量政策,各地积极行动、抢抓重点、主动作为,有效落实存量政策,加力推出增量政策,包括落实好《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持续释放消费和投资潜力;扩大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用作资本金的领域、规模、比例,持续有力推进“十四五”规划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实施好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新机制,充分激发民间投资活力;进一步调整住房限购政策,扎实推进保交楼、消化存量商品房等重点工作,抓紧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

  在一揽子增量政策激励下,社会信心有效提振,市场预期大幅改善,经济明显回升。社会信心和市场预期的好转,将会促进经济进入扩张性的良性循环,对经济持续向好回升势头起到强化作用。

  随着新一轮超预期的更加积极的宏观政策加快落地显效,尤其是超长期国债、政府专项债等发行和使用进度加快,投资规模仍将持续扩大,商品和服务供给质量和水平持续提升,新型消费和服务消费加快成长,资本市场持续反弹,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经济景气水平有望逐步回升。中国经济回升向好态势将得以巩固,全年有望实现5%左右的增长目标,对世界经济复苏的拉动作用在增强,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有望继续保持在30%左右。

  更多的国际机构和企业以实际行动表达对中国市场的长期看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上调今年中国经济增长预期至5%。各方发展信心不断恢复,社会预期持续改善,企业扩大投资和生产的意愿有所增强,居民消费意愿和能力也逐步提升。

  中国经济具有较强韧性且长期向好的趋势不变

  记者:中国经济即将完成年度增长目标,有望保持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实现上述目标的有利条件有哪些?如何坚定信心、破浪前行?

  江宇:当前我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去年经济总量已超过126万亿元,实现5%左右的增长目标,对我们这样体量的经济体来说已经是比较高的速度了。我们具备以下一系列有利条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优势。这一制度既具有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的一般功能,又有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所不具备的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优势。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是做好经济工作的根本保证,在关键时刻、重要节点,党中央及时研判形势、作出决策部署,确保我国经济航船乘风破浪、行稳致远。

  超大规模市场的需求优势。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增强,成为经济发展的第一驱动力。我国有14亿多人口,中等收入群体超过4亿人,消费需求广阔且增长潜力巨大,对自身发展和世界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

  产业体系配套完整的供给优势。我国产业体系配套完整,已建成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拥有41个工业大类、207个工业中类、666个工业小类,成为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

  大量高素质劳动者和企业家的人才优势。我国是人才资源大国,高素质劳动者规模庞大。比如研发人员全时当量从2012年的324.7万人上升到2022年的635.4万人,目前已经稳居世界第一。

  刘向东:2024年,中国经济航船面对新的激流险滩,但中国经济具有较强韧性且长期向好的趋势不变。尽管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中国经济的基本面及市场广阔、经济韧性强、潜力大等有利条件并未改变,在新质生产力培育、产业改造升级、绿色低碳转型、民生补短板等领域依然有广阔发展空间。

  随着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确定的一系列改革举措逐步落地见效,各地各部门将全面贯彻2025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和政策取向。针对需求不足的突出症结,着力提振内需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针对制约发展的深层次障碍和外部挑战,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充分激发社会的创新活力;针对产业转型升级的瓶颈制约,推动新旧动能平稳接续转换,实现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和新兴产业培育发展的双赢;针对企业经营中的关切诉求,加强政策支持和优化监管服务;针对重点领域风险隐患,持续用力推进风险处置;大力提升抓落实的效能,充分调动基层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这些举措都将大幅提振信心、凝聚共识,对扩大国内需求、促进新动能成长壮大起到强有力的助推作用,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动力,为应对各种风险挑战提供有力支撑。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