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新闻宣传 >> 综合要闻
历史文化源流 | 前事不忘 后事之师
发布时间:2020-09-04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浏览次数:597   字号: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谴责侵略者的残暴,强调牢记历史经验和教训,不是要延续仇恨,而是要唤起善良的人们对和平的向往和坚守,是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共同珍爱和平、维护和平,让中日两国人民世世代代友好下去,让世界各国人民永享和平安宁。

  ——2020年9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出自《战国策·赵策一》,意指人们应牢记从过去发生的事情里形成的经验、教训,作为以后行事的借鉴。

  中华民族历来就是高度重视历史的民族,善于借鉴往事,汲取经验教训。《易经》提出“彰往而察来”,《晋书》说“前车之覆轨,后车之明鉴”,唐太宗说“以古为鉴,可知兴替”,这些古语道出了先人对历史的敬畏和尊重。为了把真实的历史记忆留存下来,一代又一代的史家薪火相传,留下了体裁完备、内容丰富的浩繁史籍。

  将“前事”赋予如此重要的意义,绝非是因为中国人对未来缺乏想象而总是咀嚼过去。人们通过写史、论史、读史,总结大量兴亡规律和众多得失经验之后发现,历史的发展是有其规律的。这样一来,历史的警醒就显得格外意味深长,读“前车之鉴”是为了走“明日之路”。

  “殷鉴不远”这个成语我们在生活中常常用到,用来泛指前人的教训就在眼前,它出自《诗经·大雅·荡》:“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其渊源可追溯到殷初:殷人灭夏后,殷商的开国之君商汤吸取夏亡的经验教训,要求其臣属“有功于民,勤力乃事”。《尚书·汤誓》中说,夏桀耗尽民力,盘剥夏国的人民,商汤鉴于夏桀滥用民力、横征暴敛而导致民怨的教训,要求自己践天子位后不近声色,不聚货财;任用有德行的人,犒赏有功劳的人;能宽能仁,把诚信昭示于万民……由于商汤注意“以宽治民”,因此在他统治期间,社会矛盾日渐缓和,国力也日益强盛。

  《韩诗外传》说:“故殷可以鉴于夏,而周可以鉴于殷。”看史,不是在看别人的旧时旧景,而是在看自己的今夕明夕;学史,不是在学“前事不忘”的老掉牙故事,而是在学“后事之师”的规律性智慧。我们不知道未来该怎样前进,那就看过去是怎样走来;一路走来的历史经验,可以指导将来的未知征程。

  中国人不忘“前事”,还因为在对“前事”的铭记中,孕育出了一个民族源远流长的精魂。从“战斗到最后一刻”的南京保卫战,到“不惜用生命填进火海”的台儿庄血战,从“打完子弹就上刺刀冲锋”的平型关大捷,到“以血肉之躯战胜精良装备”的百团大战……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孕育出了伟大的抗战精神,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成为中华民族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激励着中国人民无论遇到怎样的艰难险阻,永不屈服、一往无前。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及的,“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不念过去,必然会茫然于现在,迷失于未来;背叛昨天,必然会失守了今天,丢弃了明天。

  不忘过去,不是为了沉沦于过去,而是为了面向未来;纪念伤痛,不是为了沉湎于伤痛,而是为了走向新生。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时期,我们党正带领人民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75年前的伟大胜利向世人证明,中华民族有同侵略者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

  现在,我们用隆重的方式来纪念抗战胜利,来体会“胜利日”三个字的深刻含义,正是为了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动员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弘扬伟大抗战精神,锲而不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直至取得最后的胜利。

  中华民族历来是爱好和平的民族,中国永远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中国郑重举行纪念活动,这不仅是对自己历史记忆的尊重,更是对人类前途命运的关怀。“近代以后,中国人民遭受列强的侵略、凌辱、掠夺达百年以上,但中国人民不是从中学到弱肉强食的强盗逻辑,而是更加坚定了维护和平的决心。”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表达着一个民族对历史的思考、对和平的珍惜。正确地书写历史、坚定地捍卫历史、深刻地把握历史,“永久和平”才不会是一句停留在书本上的空话。

  75年过去,硝烟散尽,危险仍存、使命仍在。前事不忘,后事之师。铭记历史启示的伟大真理,从历史走向未来、从胜利走向胜利,我们的勇气在此、底气在此、信念在此。(田心)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