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新闻宣传 >> 综合要闻
“填表式”帮扶、“留影式”入户、“卷宗式”总结…… 问题出在哪里?
发布时间:2020-06-22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浏览次数:856   字号:

“一天能接到四五起来自不同部门的督查检查考核通知。”近日,河南某市一名扶贫干部告诉记者,前段时间他所驻的村往往是检查组还没到,附近一所学校的操场上就停满了陪检人员的车,“检查主要是提问对贫困户个人信息记得准不准,一些上了年纪的村干部不得不连夜背数字”。


“有些检查组喊着反对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可自己自觉不自觉地就搞起了形式主义。”频繁迎评迎检,“填表式”帮扶、“留影式”入户、“卷宗式”总结等重痕迹、轻实绩的做法,让这名扶贫干部叫苦不迭。


督查检查考核工作本是推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党中央决策部署贯彻落实的重要手段,是改进党的作风、激励广大干部担当作为的重要举措,但督查检查考核过多过滥,过于侧重看材料、填表格,就会成为基层的严重负担。近年来,中央在统筹规范上接连发力,督查考核规范化程度显著提高。然而,一些地方却依旧存在运动式轮番督查、机械式对照检查等现象,督查内容水土不服、督查人员不专业、督查结果失真、查完一走了之等问题仍未禁绝。


考核指挥棒失灵,问题出在哪里?除了思维僵化、工作机械外,不重实绩、转嫁压力的“甩锅”心态尤其值得注意。


不少基层干部反映,有的地方贯彻落实中央政策时习惯当甩手掌柜,照抄照搬,层层签订责任状,借督查考核之名,行转嫁压力之实。不帮基层找问题,只希望基层帮自己出政绩,于是便有了各类令人不胜其烦的统计数据和汇报材料。这种“甩锅”心态不仅是懒于作为,更是害怕担责。


“甩锅”的同时,少数上级部门还趁机过起“官瘾”。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纪委常委付水冰看来,有些干部顺着提前规划好的线路,围着高标准打造的“样板”,假模假样“指点江山”。讲排场、造声势,没有坚持问题导向,少了针对性,查出的问题浮在面上,致使督查考核成为空架子,基层只能以形式主义对付官僚主义。


督查检查考核过多过滥,不仅暴露作风积弊,某种程度上也暴露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薄弱环节。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有的部门与属地之间职责边界不清,不同部门之间职能交叉与空白地带并存,导致多头重复检查,考核标准互相矛盾,令基层无所适从;有些上级部门过分强调属地责任,既不教方法,也不作指导,工作层层下压、责任层层下推。这些都从深层次暴露出基层治理存在的短板。


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通知明确提出督查检查考核要从重过程向重结果转变,从以明查为主向明查暗访相结合转变,从一味挑毛病、随意发号施令向既发现问题又帮助解决问题转变。“三个转变”抓住了牛鼻子,为进一步改进督查检查考核方式方法指明了方向。


以脱贫考核验收为例,困难群众的收入账怎么算、“两不愁”还愁不愁、“三保障”是否有保障、脱贫后“四不摘”措施有没有落到实处,这些实际内容远比表格和记录更为重要。


“规范督查检查考核要更加注重成效提升,不能以留痕多少评价工作好坏,应以给老百姓办了多少实事、解决多少难事作为尺子来衡量。”北京大学廉政建设研究中心副主任庄德水表示,要在方式方法上不断改进创新,善于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化手段开展督查检查考核,强化科学统筹、规范精简、绩效评估。


目前,不少地方在校正考核指挥棒上作出了积极探索。宁夏要求在考核指标设置上,不以有没有领导批示、开会发文、台账记录、展板资料等作为工作是否落实的标准,不以微信群、上传场景截图等代替对实际工作的评价。山西提倡“静悄悄”地督查检查考核,多采取不发通知、不听汇报、不用陪同、不要求专门准备材料、不预设路线等方式,多到工作现场查看实际情况。广西依托“互联网+督查”平台整合督查力量和信息资源,逐步实现督查线索网上实时收集、云端智能分析、线上分类处理、线下督查整改。


“找到问题只是第一步,如果没有整改的第二步、提高的第三步,问题就会停留在原地得不到解决。”甘肃省陇西县纪委监委干部赵晓斌认为,要通过加强督查检查考核,从根子上及时精准地找到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和薄弱环节,即知即改,立行立改。


说到底,破除督查检查考核中形式主义顽疾,关键还在责任落实。该担的责任压实了,可有可无的检查剔除了,考核指标中的“水分”挤掉了,督查考核才能更好发挥激励鞭策作用,基层干部才能把更多精力放在干事创业上。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